《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肖培东
在网站上听了肖培东老师的一个分享,主题是“让语文学习真实反生”,肖老师指出,关于好的课堂有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多种解释当中都有的:好的课堂一定是让好的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肖老师认为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此,语文老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把文本的阅读权交给学生;第二,把文本的探究权交给学生;第三,把文本语言的品味权交给学生。
首先,把文本的阅读权交给学生。语文课上,我们过去常常凌驾文本去抽象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舍不得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阅读。为了节约时间,老师通常形式上给个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事实上,在我们初中语文课上,没有几篇文章是两三分钟能读完的,更别说读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这种看似追求效率的行为其实是害了语文学习,因为对文本不熟悉,学生常常云里雾里,或者应付式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亦或者是奋力抄写笔记。对此,肖老师指出语文老师必须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一种小舍得,思考有限的时间里怎样保证学生充分踏实地、认真地阅读课文,让学生跟文字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很亲密的接触。曾经肖老师在执教鲁迅的《祝福》公开课时,学校老师忘了提前让学生阅读这篇近万字的文章,肖老师顶住压力,硬是在课上给了16分钟的阅读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临场调整了教学内容,最后45分钟完成了教学。肖老师说每个老师走进课堂的时候,心里总有一条滔滔黄河,然后在走出课堂之前,必须把黄河每一步都流过一下,否则就不完美,哪怕很多地方只是一晃而过,做个样子。所以经常看到很多课很满很充实,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学到多少。肖老师还指出,当一个人有表达欲望的时候,这个人可以从事教学了,但是当一个人控制好自己表达欲望的时候,这个人可以做一个好老师,好的教师就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要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读,要让学生去思考,而这个前提就在于什么?那就是把文章交给学生去阅读,所以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必须让学生真实地跟文本接触。
第二,把文本的探究权交给学生。既然阅读文章的是学生,思考文章的也应该是学生,肖老师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一个实践者,一个陪伴者,一个参与者,老师是进行策划和勾连,老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进行点拨,就是要让学生思考,哪怕是安静,哪怕是冷场,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特别怕学生冷场,很多老师觉得课上学生冷场是很尴尬的事,常常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学生,让学生说话或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肖老师认为课堂如果学生在思考,哪怕安静或冷场,都是允许的,甚至是有价值的。关于这一点,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其实课堂冷场根本不是问题,首先课堂探究或深入思考下的课堂冷场很正常,不是问题,也不必慌张。但如果是茫然无措的冷场,老师就要反思自己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阅读课上,就得像肖老师说的那样,一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二要让学生自主深入探究文本。当然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很重要,学生得有探究的欲望和思路。同时,老师要有包容的心态,并做好充分的预设,学生生动多样的探究结果,能够合理应对。
第三,把文本语言的品味权交给学生。肖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紧紧地扣住语言这个核心,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思考人生,通过语言的学习增长语文的知识,增长人生的一些哲理,获得人生的一些思考,所以任何一堂语文课,我们必须保证学生进入到语言的学习当中去。有些老师可能会想,我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让学生品味语言啊,学生怎么就没有语言品味权呢。事实上,我们是在教学生品味语言,说得更准确些,应该是在教学生应试的那些规范答案,用一些贴标签式的分析代替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把文本语言的品味权交给学生,一要允许学生细读文本,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二要抓住文本精彩或特殊表达处,通过具体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匠心和感受。
好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主动探究文本、细细品味语言,只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