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2025-07-20 16:07:04)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教案
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好的教育,是不卷,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就像喂鸡,强迫它吃,它偏不吃;放开手,它反而主动去啄食。”

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既不能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也不能完全的让孩子放任自流。真正的智慧,是在‘管’与‘放’之间找到平衡。”

“与其焦虑成绩,不如深耕习惯;与其盲目内卷,不如张弛有度。”

   1.习惯上内卷

说到习惯的培养,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种,松弛感不仅适用于学习,生活中也一样。”

每天放学回家后,父母让孩子养成先作业,后娱乐的行为模式,建立起"任务优先"的思维习惯"。

这种习惯会让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任务时,自然而然地优先处理重要事项。"

2.每日预复习

我女儿的数学老师,李老师曾分享过“10分钟预习复习法”:就是每天规定孩子写完作业后,用5分钟预习第二天内容,5分钟复习当天重点学过的知识。

听了老师的话,我让孩子坚持一段时间后,她的数学成绩大大的提高了不少。最让人惊喜的是,期中考试前她一点都不慌,因为"每天学的都记得住,不用临时抱佛脚了"。

“原来每天花10分钟,比考前突击管用多了!”

科学家研究表明每天花10分钟预习复习,比考前熬夜更符合大脑的记忆规律。

3.心态上内卷

心理学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挫折免疫力"并非与生俱来,"就像训练肌肉一样,大脑的自控力也需要日常练习"

医院里的“儿童精神科门诊”排起长队时,我们做父母的才开始反思,如果只是一味的强化知识灌输,却忽视了孩子内心心理建设的教育,这不就是在松软地基上,盲目加盖摩天大楼吗?

当孩子被父母贴上"考又考不好,学又学不好=人生完蛋"的标签困住时,长期的压力真的会伤害大脑——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会失去弹性,“长期压力会损伤孩子大脑的记忆功能,还会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4.成绩上松弛

其实,不仅是心态,对待成绩也需要同样的智慧——“松弛有度" 。

当孩子考试成绩没考好的时候,父母先别急着责骂,“让孩子把这些问题找出、改正,收集错题,在把这些错题都弄懂,那么孩子这次考试就赚到了,就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父母要告诉孩子分数≠能力——错题才是真正的"学习财富"

就像是医生看体检报告一样,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知道患者哪里需要"补营养"!

5.小事上松弛

高中的时候,跟几个同学一起约好去爬山,当我们兴高采烈的到达山顶时。其中,一个同学的机械手表不知掉哪里去了?我们帮着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可她却不慌不忙的说道:“找不到也没办法了”。

下山后她用手机给家长打电话,我本以为她会被劈头盖脸骂一顿,没想到她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安慰她,还立刻转了钱让她重新买一块手表。

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们,手机都还没几个人能拥有。而她弄掉却是1000元的机械手表,她的父母竟然没有对她大吼大叫,看到她父母的“松弛”,我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学会那么的阳光了。

看到同学父母的处理方式,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苛责,而是给孩子犯错后依然被接纳的安全感。”
“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线太紧容易断,线太松飞不高。只有收放自如,做到手中有线,眼里有风。才能让孩子在广阔天地中稳稳翱翔,”





















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驱力
颜彦 
经常想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这么不省心呢?因为我们过于担心,担心他养成不好的习惯和品质,比如沉迷游戏,比如讲脏话,比如暴力,比如偏执自负等等。我们希望孩子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不是我们想干涉孩子,是因为孩子他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内驱力!于是我在想,如何能提高孩子的内驱力?这样,孩子他会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拖延,墨迹地完成不想做的任务。如果有了内驱力,他会主动的学习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学习礼貌,为人处事的品德……



经过反复研究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和好奇心



了解孩子的兴趣:多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比如唱歌、跳舞、绘画等。根据孩子的兴趣点,着重去培养和引导,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成就感。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科学实验材料、艺术工具,自己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参与并体验各种活动等,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和探索不同的知识领域。



鼓励尝试新事物:即使孩子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也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因为新的体验可能激发新的兴趣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只有更多的尝试与坚持,才能发现孩子适合的,喜欢的,具有天赋的学科。



二、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给予孩子自主权: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选择学习的科目、安排学习时间等。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的能力。

鼓励孩子面对挑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一点耐心和信心,不要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三、设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确保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可实现。这有助于孩子保持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感。
分解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孩子在逐步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从而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及时表扬:当孩子取得进步或完成任务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被认可。
合理奖励:设立一些奖励机制,如完成任务后给予小奖品或奖励一次家庭活动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应适度且合理,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和诱惑,让孩子能够专注于学习。

家长以身作则: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也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六、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和压力。

提供情感支持: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逐步提高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自强。















3个维度,全面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据说每一个重视教育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学习自驱力,“内驱力”这个词,听起来神秘又高深。其实,说白了,它就像是一辆车的发动机——只有发动机启动了,车子才能真正跑起来。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就像一辆驶向目标的小汽车。你当然可以在车后面用力推,孩子也能往前走,但这既耗力又没效率。

真正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愿意自己发动、自己往前冲。这就是“内驱力”:一种源自内心的渴望与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有家长会说:“我家孩子根本没有内驱力,别人家孩子才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的孩子天生就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你回想一下他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没人奖励他,更没有人排名榜压着他。他就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咿呀学语,靠着对“我想会”这件事的渴望,一点点学会了。这背后,正是最纯粹的内驱力。

要知道,从“啊啊嗯嗯”到流利说话,这个过程的难度,远远高于小学阶段学会一道数学题。那为什么他当初能坚持练习说话,却在数学题前退缩了呢?

关键在于——感受。

我们大人自己工作时是不是也常有“拖延”、“提不起劲”、“头脑发胀”的时候?

那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没有掌控感,也找不到意义。

孩子亦如此。只有当他真正喜欢、真正想做一件事时,他才会全力以赴,投入其中,甚至忘了时间。这种主动出击、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是内驱力被唤醒的样子。


那问题来了——怎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指出:自主感、掌控感、意义感,是启动内驱力的三把钥匙。以下是这三点背后的“家长语言版”解释——

1. 自主感:孩子得觉得“是我自己想学”
每个孩子都有天然的“主见”,比如“我今天偏要穿这件衣服”“我不想你帮我做”,哪怕他挑选的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自己做的决定,他就觉得舒服、有尊严。

学习也一样。如果孩子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父母、为了考高分,他会本能地抗拒。而当他意识到:“这是我想学的,我自己决定的”,他就会主动投入。

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给他参与决定的权利。

哪怕只是问一句:“你想先做哪一科?”也足以点燃他内心的“我来选”的火花,增加他的自主感。


2. 掌控感:跳一跳,能得着
没有人喜欢一直失败。当孩子总是面对超出能力的目标,他会变得焦虑、自我怀疑,甚至直接放弃。

所以,关键是——让孩子从“做得到”的地方开始,哪怕只是一步,让他尝到“我行”的感觉。

当他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一件事,哪怕很小,也会激发巨大的自信和满足。


3. 意义感:这事对我有用,我才愿意动
没有人喜欢做“没意义”的事,不论大人还是孩子。

即便是公认有用的学习,也需要孩子自己体会出“这对我来说,有意义”。

你可能会教他一种学习方法,他却一脸抗拒。

这时别急着说教,不如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心里的疑问:“这方法真有用吗?”、“是不是又是你给我加的新任务?”

家长的任务不是灌输意义,而是一起去发现意义。

你可以和他说:“我发现你最近做题挺吃力,要不要试试这个方法,看你能不能更快搞懂?”或者“我猜你其实挺希望考试少出错的,对吧?”

——只有当孩子从内心认可这件事有价值,他才会心甘情愿去做。


最后想说一句:

每个孩子的内驱力都在,只是沉睡着。你不用去强行灌输什么动力,只需要为他制造那一刻的“点火”,让他感到:“我想学”“我能学”“这对我有意义”。

当这三点同时具备时,孩子的那股内在引擎,就会轰然启动。

你会看到,一个不需要你推、不需要你催,却能自发往前跑的孩子,正在悄悄诞生。

懂教育,有情怀
学习有问题,就找梦梦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