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如何研读好教材?

(2025-07-03 20:37:59)
分类: 杂谈
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如何研读好教材?
 李韶军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教材关是必须要过的第一关,是站稳讲台、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千教万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这句朴实的话语,深刻道出了教材研读的重要性。那么,青年教师究竟该如何在备课时研读好教材呢?

研读教材,需以“整体视角”开篇。拿到教材,青年教师不能急于钻研单篇课文或单个知识点,而应先对整册教材进行全面浏览。翻看教材的目录,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晰各个单元的主题、教学目标以及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语文教材,有的单元围绕“家国情怀”展开,有的聚焦“自然之美”,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梳理,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知晓学生在本学期知识与能力的成长路径。同时,研究教材的前言、后记等说明性文字也至关重要,这些内容往往被大家所忽视,但却蕴含着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期望,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定位和教学方向。比如说许多教材,前言中可能会阐述教材如何体现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本教材的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时的注意事项等,青年教师读懂这些,对于学习理解整部教材大有裨益。

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是研读教材的核心环节。青年教师要逐字逐句研读教材文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于语文课文,要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情感表达;对于数学概念、定理,要理解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和易错点。例如,在研读《背影》这篇课文时,青年教师不仅要关注文中四次描写父亲背影的经典段落,体会其中深沉的父爱,还要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来烘托情感的,这些写作技巧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数学教材中,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要深入探究其证明方法,从不同的证明思路中挖掘数学思维的魅力,进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此外,青年教师还要关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这些内容是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通过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习题的难易梯度,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依葫芦画瓢,设计出类似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还需学会“跳出教材看教材”。何谓“跳出教材看教材”?一方面,要注意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掌握,结合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青年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对照,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确保教学不偏离方向与重心,且能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知识相融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真实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学内容有血有肉、有依托、接地气、有亲和力。比如在生物教学中,教材中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可能是几年前编写的,青年教师可以引入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让教材知识焕发出新的活力。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讲解摩擦力时,可以联系生活中走路打滑、汽车刹车等现象,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第三方面,有教材而不唯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此话怎讲?之前有一篇小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倡“用教材教”?详细解读了为什么“用教材教”而不是为了“教教材”,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研读教材,还需要青年教师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探讨。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不同的教师对教材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点。身边有同行,远方有专家。不管是同行,还是专家,都是青年教师虚心学习请教的宝贵资源。青年教师可以积极参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在讨论中分享自己对教材的看法,倾听其他教师的见解,通过思想的碰撞,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教材的理解。此外,青年教师还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研读教材的方法和经验。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他们的指导能够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同时,参加各类教学培训、学术研讨会,聆听专家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也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教材,获得新的、高水平的启发和思考。

人们常用“吃透教材”来形容教师对于教材的执着研读。这个吃字,用的很神奇也很贴切。当然了,吃透,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吃去仔细咀嚼,品味饭菜的味道,做出自己的判断。水到渠成,熟能生巧,一天三遍的吃饭,自然对于饭的滋味也就无比熟稔了。这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是一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