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课堂教学实录

(2025-07-03 20:35:08)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案
《秦腔》课堂教学实录
李英 
一、导入

(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秦腔”表演的视频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老师昨晚收集了同学们预习《秦腔》的疑问(PPT展示学生的预习案图片),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一问题(PPT展示学生的预习问题):

秦腔表演了什么?

现场是怎样的?

秦腔真的如此雄壮吗?

甚至有同学想亲耳听听……

此刻,我们虽限于地理的阻隔,无法立马穿越到秦川去一睹“秦腔”真容,但是我们可以借视频和文字感受秦腔的氛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秦腔”的现场表演,看看是否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呢?(播放“秦腔”表演的视频)

师:同学们,视频中的“秦腔”给你什么感受?

生:大喊大叫、很夸张、很有感染力……

 

图片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走近“秦腔”

贾平凹的《秦腔》中,秦腔的典型特征是?

师:那贾平凹的《秦腔》中,“秦腔”又有何特征呢?

生:雄壮、大喊大叫、高亢有力、揪心裂肠。(板书)

师: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呢?哪一个字最典型?

生:吼。

师:是的,“秦腔”靠吼来表现情感,有俗语言“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男儿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学习任务二:走进“秦腔”

为什么贾平凹要说“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

师:秦腔大喊大叫,似乎没有多大的美感可言,因此很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惑(PPT展示同学们的疑惑):

为什么秦腔如此受秦人喜爱?

为什么秦腔能在秦川地区广泛传播?为什么秦腔偏偏要出现在陕西这个地区?

离开了这片黄土高原,秦腔还会拥有如此的生命力和影响吗……

师:老师也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贾平凹要说“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同学们,这句话在文章哪个位置,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生:第7段。

(生齐读)

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应该如何切入呢?

生: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这样的观众、秦腔、最逞能……

师:同学们抓取关键词的意识非常好!我们看到这句话的叙述主体是——

生:秦腔。

师:而“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这样的观众”是——

生:演出的条件:环境氛围、观众。

师:那在这样的条件之下秦腔怎样呢?

生:逞能。

师:是的,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秦腔的表演环境究竟如何?有一群怎样的观众?秦腔又何以逞能?

 

1. 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秦腔表演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环境?

生1: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

师:也就是——广漠旷远(板书),还有其他特征吗?

生2:我觉得是很贫瘠的黄土高原。

师:老师觉得你读书真的特别仔细!

生3:历史悠久(板书),因为课文第三段写到“十三个朝代的陵墓”,说明这里是作为十三朝古都。

师:你懂得提炼信息,特别棒!那能请你给我们读读这段话吗?读出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生3进行诵读)

师:老师关注到你在诵读时有意味的重读了一些词,如“独独地”“残字”“冗长的”等等,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呢?

生齐:因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是的,一个“残”字,有如“残碑断碣”“一道残阳铺水中”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加之冗长的二胡与广漠的秦川,更给人一种苍茫肃穆之感。(板书:苍凉厚重)

 

图片
2.这样的气氛,面对这样的观众

师:这样的气氛是怎样的气氛呢?

生齐:热闹。

师:这种气氛是谁带来的?

生齐:演员和观众。

师:那是怎样的演员和观众?作者又是怎样写这些演员和观众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选择你认为最形象的一处场面描写进行赏析。

(生默读,批注场面描写的动人之处,3分钟)

师:请同学们来分享你鉴赏的场面描写。

生4:我想分享第5段,观众盼戏的描写。观众扳着指头盼上演日期的细节描写很生动;还有他们扛凳子占座位、喊叫的时候虽然感觉场面很混乱,但也正是这种混乱表现出观众们的热情和期盼。还有一处语言描写我觉得更有意思,“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这处对话似乎让我想起了我们和同学吵架的样子,但是这些秦地的观众没有因为这种争吵而影响感情,反而觉得读起来很有趣。

师:为什么明明是骂人的话,反而让我们觉得有趣呢?

生5:因为这种吵架体现出他们的淳朴直率,借此表达对秦腔淳朴的爱。加上作者的语言读起来很幽默,所以觉得有趣。

师:是的,贾平凹以他极具地域性的语言,夸张的细节与动作,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冲击,让人感受到秦人的粗犷直爽(板书),大喊大叫,对秦腔痴迷的爱。让我们感受到秦腔的艺术享受确实“是和拥挤而存在的,是靠力气获得的”。

生6:我想分享第6段,角色出场表演时的场面。盼了好久,演员好不容易出场,但是出来时偏不面对观众,就感觉更是吸引观众想一探究竟。接下来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动作描写更是有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能请你通过诵读来表现这种趣味吗?

(生6进行诵读)

师:你的诵读让我似乎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那作者在写观众随慧娘的动作而变化时,为什么是拉长了脖子,而不是伸长脖子呢?

生6:伸长是主动的,拉长更多是一种被动的,说明演员演技高超,观众是完全沉浸其中的。

师:非常好!无论是演员连贯的动作还是观众沉浸的感受,贾平凹通过夸张的细节描写,似乎不动声色,但又惊天动地,让我们看到秦腔根植于人民,得宠于百姓。怪不得作者要说“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

 

3.秦腔是最逞能

师:何为“逞能”?

生:形容人炫耀、显示自己的才能。

师:这里指秦腔?

生:在秦人心中很有地位。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秦腔“逞能”的语句。

(生快速阅读)

生7: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

师:基础是什么?

生7:秦地的人民,尤其是这里的农民。

师:是的,秦腔——扎根于农民,得宠于百姓。

生8:秦腔与“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沫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师:秦腔与这些要素有何异同?

生8:(思考后回答)它们都非常热烈、味儿都很足,但秦腔属于精神上的,其他四种属于物质上的。

生9:每每村里过红白喜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生10: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师:为什么作者说“只有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

生10:因为在这广漠的黄土地上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板书:大苦大乐)。他们在劳累之余需要靠大喊大叫的秦腔涤荡困乏、纾解苦难。

生11:因为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可以唱快板,痛苦了可以唱慢板,秦腔可以熨平他们心中愁苦的皱纹。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就像司马迁所说“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我想,人在困窘的时候、精神贫乏的时候,又何止呼天、呼父母也,他必然还想皈依生养他的大地和故土,而秦腔成为了他们纾解苦难的最好的方式,以致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五大要素之一。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看到秦人、秦地和秦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孕育了大苦大乐的秦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也只有辽阔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创造出大喊大叫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受秦川人的喜怒哀乐。

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的文化。正如贾平凹《秦腔》中所言:“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

 

学习任务三我说“秦腔”

结合课文、《秦腔的苦味》《安塞腰鼓》《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歌词,谈谈“秦腔”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

师:实际上,像秦腔这样独属于秦人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初中学的《安塞腰鼓》,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为什么这些地方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淹没呢?

(PPT展示学习任务三,生齐读PPT上节选的材料,交流讨论)

生12:秦腔热烈、撕心裂肠的唱腔就像秦人生性的耿直与倔强,代表的是秦地这个地方独有的地域文化。

生13:秦腔代表着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秦人在,秦腔就会在。

师:好一个“秦人在,秦腔就会在”!作者通过对秦人、秦地、秦腔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描写,实则是在赞美大苦大乐的秦川人民,更是在表现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量,而这也是贾平凹散文的生命价值。怪不得贾平凹要说:“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三、课后作业

师:最后,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体会贾平凹的语言艺术,试着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看看作者对秦腔的感情和本文是否有区别呢?   

 

四、板书设计

《秦腔》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秦腔》这篇文化散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章本身写作内容丰富,且学生对“秦腔”的认识较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一个课前预习任务,且将之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秦腔”的相关信息,整体把握文本,进而了解《秦腔》一文的写作内容。这一任务的完成度也是课上顺利推进的前提。而课上通过“走近‘秦腔’”“走进‘秦腔’”“我说‘秦腔’”三个学习任务逐渐加深学生对“秦腔”的认识,进而体会贾平凹的语言艺术,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因为有部分同学预习不够充分,因此在“走进秦腔”时便出现了障碍,以至于花费了较多时间,最后文本联读与辨别时“我说秦腔”部分显得较为仓促,没有让更多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略显遗憾。但是,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尊重学生的思维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价值呢?

 



专家点评

四川省教科院   何立新

“秦腔”是陕西一带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秦腔》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文化散文,语言极具地域色彩,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我从以下两方面点评李英老师的这堂课。

1.教学设计紧贴学情,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李老师以“走近—走进—我说”为脉络的教学设计,精准把握了学生认知规律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逻辑,是一组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建构与情感共鸣的优质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对“秦腔”这一传统戏曲的认知多停留在“听说过”的模糊层面,《秦腔》教学中“走近”环节的设计:播放关中秦腔表演场景视频,巧妙地将抽象的“秦腔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符号。“走进”到“我说”环节聚焦散文语言与精神内核的探究,符合高中阶段学生“鉴赏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在“文本—文化—生命”的关联中,建构起对秦腔“文化符号意义”的立体认知,实现从“理解内容”到“领悟精神”的思维跃升,“我说”的环节更是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表达动力,让语文学习真正“活”了起来。

2.课堂语言有文化味儿,点评语言精炼而深刻。

这节《秦腔》的教学课,最动人的莫过于教师用“语文味儿”织就的语言经纬——那不是刻意的辞藻堆砌,而是将文字的温度、文化的厚度与情感的浓度熔铸成课堂的呼吸,让课堂教学随时都浸润着语文特有的“文化味儿”。比如在文本细读环节,教师的语言随处可见“语文的功底”。当学生说到秦地“历史悠久”时,教师引导学生重读“独独地”“残字”“冗长的”等词语,并抓住一个“残”字做总结——有如“残碑断碣”“一道残阳铺水中”给人一种凄凉之感,加之冗长的二胡与广漠的秦川,更给人一种苍茫肃穆之感。再如观众看戏时“拉长脖子”与“伸长脖子”的比较。这种“字斟句酌”的品读,不是机械的语法分析,而是带着学生触摸语言的肌理,在“咬文嚼字”中触摸作者蕴含其中的浓厚的文化意蕴。

总之,李老师在教学的设计与课堂的语言上都极具艺术,既有匠心,更有诗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