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充分肯定、培养其美好的一面
(2025-06-27 17:12: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育的使命:充分肯定、培养其美好的一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任何教育,都培养不出完美的人。
然而我们经常有个错觉,教育可以培养出完美的人。尤其是培养出完美的孩子。于是我们注重每一个细节,言谈举止,各种知识,音乐、美术、体育……一定想样样精通。
然而,孩子可能什么都学了,却又仿佛什么都不会。拿着一堆考级证书,而最后却学习能力都不行。
其实这本质是什么。本质在于这些能力都是培训出来的。成功是来自各个机构的体系完善,而不是孩子本身内在自驱力的成长。
故而学了很多技能,然而真正在关键时刻,比如高考,就似乎力不从心了。
所以当我们去深思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答案。那就是从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做教育的是要激发其内驱,充分肯定、培养其擅长的一面、美好的一面。
即,我们不要贪图全面,而是一个维度的综合成长。如一个孩子真的擅长绘画,那就专心在绘画;擅长音乐,那就尽情于音乐;擅长数学,那就钟情于数学。
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能力,而不是说再坚持坚持,再努力努力。
更重要的是,所谓全面发展,更准确的表达是,在擅长的领域中全面发展。而不是在现实的每个领域中都要全面发展。人力有时穷,我们做不到样样精通,时间成本不足,只允许我们选择其中一条路,用心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而尤其是在现实中,因为过于重视全面的细节。所以本该成长的孩子心灵,却在各种各样“合理”的干涉中,没办法茁壮成长,甚至于千疮百孔,最后只能摆烂、逃避,人生蒙尘。
这样的例子,且不是比比皆是啊。
故而,与其一定想着要让孩子学到什么。还不如多想如何带孩子去看这个世界。与其不停为孩子做各种决定,还不如真正去观察、陪伴、倾听,让孩子真正为自己做主。
我经常讲,不逾矩而从心所欲。只要孩子不做坏事,我们其实就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去探索。做错事和做坏事是两个概念。每个孩子都会在各种各样的错误中茁壮成长。而实际上,由于我们太爱干涉,很多错误根本没有成为成长的契机。因为只要有错误就会被批评甚至被当成是坏孩子。而一个人实际上会在这种过度干涉中选择徘徊,甚至于不行动。
因为不做就不会犯错。
理解这一点,我们再看课堂上,看身边的孩子。会多很多从容。因为不用担心,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说到正在叛逆的哥哥时,父亲的那句话:别担心,他在长大。
是的,别担心,他在长大。我们要敢于给空间。说实话,即便是高考将近,也仍然要敢于给空间。可以意识到,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一个阶段。而一个孩子的真正成长,才是教育的主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评价一个人,自然应在其专业的范畴之中,擅长的领域之内。教育,就是教会一个孩子在擅长的领域成长。而对于不擅长的,则包容与合作。一个人可以上厅堂也不必一定要下厨房。这就是教育的深广。
以此文彼此照见,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一些焦虑,多一些长远的目光。尤其是父母孩子更要意识到,这样足以帮助我们,真正陪伴一辈子。
以此共勉。
教育要有温度 也要有态度
家 庭 教 育
教育要有温度,也要有态度!
孩子的各种叛逆行为,是长期以来,内在需求被压抑的产物。
也许,从小到大,你对他掌控多,要求严格,凡事都要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让他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
小的时候,他因为害怕而不敢抵抗。但情绪不会无缘无故的消散,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再面对家长的管控,就开始对抗了。
孩子作为天然弱势的一方,平时被要求做事的时间比较多,很少有机会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正因为这样,他的青春期叛逆,才会来得如此猛烈,让我们猝不及防。
他通过不上学、找事儿等逆反行为来对抗你,宣泄内心压抑的种种不满,表达自己想要做主的强烈愿望。
虽然他们看上去,倔强,逆反,坚定的对抗父母,不去上学......
但在内心,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压力和情绪,有愤怒,有迷茫,有恐惧。
在长期的要求和监管下,孩子是承担了很多压力和情绪的,他不知道该怎么释放。
家长只有理解孩子种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孩子疏导情绪,进而化解。
当你出于补偿心理,隐忍放任他的种种过分行为,孩子会变得更加自我,不考虑家长的感受。
而无条件接纳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接纳并不等于放任孩子所有的行为。
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全部行为。
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包容他在迷茫阶段的试探和挣扎,但不能对过分行为完全不管,而是要给孩子的行为,明确底线。
我们先在日常生活中帮孩子明确行为边界,让孩子建立底线思维,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再用平和的状态去影响孩子,教会孩子理智地对待问题,让孩子可以在理智的状态下沟通,进而影响孩子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科学的方式,应该是——
建立跟孩子平和积极的交流;出现问题,及时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感受。
这样既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无端指责,又能以正面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让问题得到良性解决。
前一篇:以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