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学为中心

(2025-06-27 16:54: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以学为中心”的“学”究竟是什么?90%的教师可能想错了!
 王秀娟 

“以学为中心”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它的核心在于将教育重心从“教师教”转向“学生的有效学习”。


然而对于“学”的概念,90%的教师还是模糊不清的,可能在学术界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解读。


有的教师认为:这个学指的是学生,只要让学生多发言、多活动,就是"以学为中心"。

有的教师认为这个“学”指的是学生的外在行为,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认真学习。还有的认为这个“学”指的是学科知识。


实际上“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深意。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需尊重其个体差异。实践中需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等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但应避免简单迎合学生喜好,而应针对于学情分析提供科学支持。

教师角色需要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与思维工具。


以“学习”为中心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通过分析繁体字“學”,揭示了它的深层含义。

“學”字上部两个“×”象征学生的交往,两侧如“大人的双手”代表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支持。

考虑这种解读凸显了教育的本质——在互动中构建共同成长的关系,强调学习过程的社会性与探究性。

“学习”并非孤立行为,而是学生在教师支持下自立、合作的活动。



二者的辩证关系


学生是载体,学习是过程。


脱离学生需求谈“学习”是空洞的,忽视学习规律谈“学生”是盲目的。


真正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对话(与教材、同伴、自我)中成为中心。


教师则通过任务设计促进合作,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学习)与能力发展(学生)的双重目标。


部分教师误将“以学为中心”等同于对学生放任自流,实际上更需要教师深入参与。

通过观察、互动和支持,确保学科与核心素养的落实。



就像芬兰教育既关注学生幸福感(学生中心),又通过现象教学强化跨学科能力(学习中心),体现了二者的融合。

“以学为中心”的“学”是一体化概念,真正涵义应聚焦于,学习过程、学习科学、学生发展。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能力、思维模式、学习动机、合作能力等。

所以“以学为中心"的"学"不等于学生、学习行为或知识本身,而是指向"学习发生的科学规律与学生全面成长"。


我们教师要超越“学”字的表面理解。

从"教什么"转向"学生如何学"、持续反馈调整教学评估、优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实现有效教育。

正如叶芝所言:“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教师的任务,既需要“点火”激发热情,也需要“添柴”持续支持,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林忠玲: 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12个关键指标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我们许多课堂依然如旧。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揭示的教育智慧令人深思——真正的变革不在口号,而在每一节真实的课堂。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追求表面的速度,而是扎根于日常教学,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如何判断课堂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



林忠玲提出的“三高”评价标准(更高效的课堂、更高级的思维、更高能的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观察视角。






通过十二个关键指标,我们可以衡量课堂是否真正转型:



1 学生立场描述目标



从我们的课堂目标能够检测出我们课堂的立场是什么



目标主语是教师,关注的是教的结果。

如: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目标主语是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能够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如:能够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梯形面积并说明两种方法的区别。



2 目标定位要素清晰



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涵盖了四个要素:主体(谁)、行为(做什么)、条件(怎么做)和标准(做的怎么样)。核心在于让目标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



核心口诀:"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如:"在10分钟内,能用竖式正确计算20道两位数加减法(不含进退位),准确率≥90%。"






3 学生任务案单呈现




理想课堂案单指的是“助学案+预学单、共学单和续学单”。



助学案使用对象是教师,其他三单使用对象是学生。

任务单是学生学习的“支架”,每个任务由“学什么、怎么学、学多久”等构成。



任务单在平时课堂上可以调整为“学习内容以大任务方式呈现”



4 学习任务匹配目标



学习任务设计不能脱离学习目标,“学为中心”的任务设计注重“思维优先”,任务一般在3个左右,由低阶到高阶的过程。



5 学习资源开发丰富



理想课堂提倡“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教师是学习资源的筛选者、提供者,在学习内容时要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探究深思、迁移训练。



这样教师帮助学生跳出教材的世界,形成对知识点的全面了解。






6 学习空间利于对话



判断教室的学习空间是否适合学习,要看其是否做到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教师靠近每个学生,有利于学生两两、四四协同对话,有利于面向全班公开发表。



教室里的座位方式是判断课堂有没有转型的“晴雨表”。



“秧田式”的教室适合灌输,团团坐和U字型等适合对话。



7 学习时间精确分配



“学为中心”的课堂任务设计中,强调每一个大任务都要注明用多长时间完成。



课堂学习时,宜采取倒计时方式进行时间管理,这样既促使学生养成时间观念,也有效避免课堂学习拖时。



是否使用了倒计时工具,也可以作为判断课堂是 “教为中心” 还是 “学为中心” 的重要标志。



8 当堂训练时间充足



“学习中心”有效教学框架,把“当堂训练”列为课中共学的重要一环,旨在落实“学习学习,无习不学”的思想,没有当堂训练,就没有完成学习活动的闭环。



完成课堂探究深化学习任务之后,立即安排不低于5分钟的当堂训练,是强化记忆、实现迁移、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






9 小组合作训练有素



为什么“合作学习”,不能成为课堂上的“家常便饭”呢?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清,课堂上的探究内容如果不是大任务设计,通常不需要合作。



二是合作学习规则不明,互学、互问、倾听、质疑、小组长主持、小组公共发表等合作学习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学生就无所适从。




三是合作学习训练不够,从知道规则到使用规则,需要花时间练习,只有规则成为了学生的习惯,合作学习才会水到渠成。



“合作”是学生面向未来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就是在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10 自主预学提出质疑



“先学后教,不学不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自主预学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深度探究的前奏。



“学为中心”课堂在有效教学框架中,将“预学单”作为学习框架闭环中的重要一极,目的就是要通过框架之变实现自主预学能力的落地。



“学为中心”特别强调预学环节要有质疑的发生,鼓励学生提出请教性问题、质疑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



理想课堂提倡“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11 课堂学习多元对话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对话实施,是学习者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与同伴对话,是极为重要也是当下课堂普遍缺失的。



理想课堂中的多元对话包括:一是单一个体的内对话;二是对子互学、四人小组群学的对话;三是公共发表后小组之间的群体式对话;四是关键环节教师出场的串联与反刍。



多元对话,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12 学习结果匹配目标



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看目标的达成情况。判断学习结果优劣,可以通过当堂巩固的完成情况进行观察。



可以借助评价量规表让学生自我了解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设计一个评价量规表,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












以学为中心:90%教师陷入的误区,5步自测课堂
王秀娟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教师真正了解它吗?


90%的教师对“教”和“学”的认识是混淆不清的,常陷入“教”与“学”的误区。



以教为中心的“教”,以教课为核心,你讲我听的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真正的以学为中心,是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而非仅完成教学任务。


以下是5步自查法,帮你厘清课堂的“教”与“学”。 


01
从时间长短去区别


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在课堂里教学时间长,学生被动听讲。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在课堂里学生主动探究、讨论时间更长,学生主动去学习。



02
从空间分布区别


以教为中心教学,学生座位通常是“秧田式”排列;

以学为中心教学,座位灵活,便于合作讨论。



 03
从课堂工具使用去区别


以教为中心教学,依赖教案、课件。

以学为中心教学,则使用助学案、导学案、学习单等,支持自主学习。


04
从学习方式去区别


以教为中心教学是一问一答的被动学习;

以学为中心教学鼓励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性。



05
从师生关系去区别



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够去学习,学会学习。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无限的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上面5条自查,你厘清课堂的“教”与“学”了吗?



其实,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本质是一场从“控制”到“信任”的变革。



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的表现,而在于学习是否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真实生长。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你准备好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









当课堂不再表演“精彩”,学习才真正开始
王秀娟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真正的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课堂表面的精彩,而在于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学习关系。



理想的课堂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参与,彼此激励,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里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



那天在一年级教室里发生了一件特别棒的小事。



课堂上余宗彦老师让学生自己先读一遍课文,其他孩子都读完了,就剩陶瑞同学还没读完。



这孩子有点慌了,不好意思继续读了,偷偷看看老师。



你们猜余老师怎么做?余老师笑着对他说:“没关系,接着读。”



结果全班同学、听课老师都安静地等着他读完。这孩子愣是一点没有怯场,声音稳稳地把课文读完了。


你看,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教师一个简单的举动,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尊重和安全。



课后教师们讨论时都说,这堂课最打动人心的就是这份真实。




这节课没有作秀,就是平时自然的师生互动。孩子们敢说敢问,教师也特别会关照不同学生的需要。



这让我想起佐藤学说的,好课堂不是看教师表演得多精彩,而是要看学生是不是真的在学习。



就像上面我们一年级的这节语文课:教师没催着赶进度,而是等待慢的孩子;教师没打断学生,而是鼓励他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学生都学会了耐心倾听。



平时我们听课、课堂研讨时,总盯着教师教得好不好,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在课堂上当学生走神时,教师是真关心原因还是直接批评?有学生听不懂,教师会换一种方法教吗?课堂讨论是真交流还是走形式?



说到底,教育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当教师真正懂得尊重差异,学生才敢暴露问题。把“以教为中心”变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才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完美无缺的教案,而在于老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看见学生、理解学生、并灵活地帮助学生学习。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好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