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握目标取向的原则

(2025-06-26 11:14: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把握目标取向的原则


一、清楚目标的多维性

1.了解目标的多维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的多维性。

新课程倡导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多维性的特点,它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互相辅助,共同构成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这一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2)过程与方法

这一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以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视线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2.多维目标的形成取向

(1)普遍性目标

即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教学领域,成为教学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行为目标

即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了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3)生成性目标

即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4)表现性目标

即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不注重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与生成性目标关系紧密。

二、知道教学目标的功能和制定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最终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要在清楚教学目标功能的前提下,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1.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导向作用

即教学目标可以引导教学的方向。一是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状态,而有助于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二是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而避开无意义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使教学活动做到事半功倍。

(2)激励功能

这一目标说明教学目标可以对师生产生激励作用。于学生角度而言,教学目标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有着相当明显的功能。首先,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符时,学生出于满足内部需要的目的,就会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其次,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相符时,学生就可以因教学目标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再次,当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时,它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就每一次教学工作之后,都能够及时地了解目标达成的情况,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和不断进步,这有助于教师及时地肯定自我,增强前进的信心。

(3)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多方面的,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也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但教学评价的核心部分,主要就是看学生的发展变化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由于教学目标的表述通常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变化来进行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目标的达成度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学目标具有标准的作用。

(4)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过程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教学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对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做出描述,用教学目标可以检测教学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成因,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取得实际的成效。

2.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原则1:以学情为基础。

须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在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结果。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需要,如此才能让目标不是空设,而能发挥导向的作用。

原则2:以教学反馈为手段。

教学目标的设计合理与否,有效与否,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要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倘若学生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证明目标基本达成,也说明了目标设计是合乎学情的,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设相去甚远,则说明最初的目标设计存在问题,那么就要反思不合理之处,找到改进的方法。

原则3:以学生差异为前提。

目标的制定要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前提。这是因为,倘若教师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那么制定的目标就会出现仅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的问题。最终就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制定目标时,要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学情分析,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其知识体系,进而确定教学目标。

总之,要想制定出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标中相关学科的具体、明确的目标,深入学生,了解其情况,在关注差异的前提下,参与教学反馈来制定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清楚了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接下来,我们在可以把握目标取向的原则上,制定出科学而准确的教学目标。

——摘自张秀主编《高效课堂的34个细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