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科的科学预设
(2025-06-26 11:01:12)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重视学科的科学预设
一、教学目标中的预设及意义
1.预设的概念
倘若要理解预设,我们就要将其与生成一起来看。所谓的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或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境,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哪些因素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直白地说,预设就是教师们设计的教学脚本(当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案”)。而与预设密不可分的生成,则是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2.预设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有效地预设才能成就高效的教学。因此,预设在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不过,倘若要理解预设的意义,就要与“生成”结合起来理解。
(1)预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课堂教学需要预设,因为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因此,它对于教师组织课堂,进行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有预设的存在才有生成,二者紧密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预设是如此重要,但是倘若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就无法形成高效课堂。因为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预设和生成互相补充,使教学成为既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成为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促进高效课堂的产生。
二、科学预设,发挥实效
预设离不开生成,即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动态过程。因此,教学预设应该是一种基于“生成”的预设,更是一种人性化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学习的对象——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有效的预设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关注预设的对象
教学需要有效的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一种放养式的教学,而过度预设则会剥夺学生思考与成长的权利,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好科学预设,首先就要关注预设的对象。
(1)关注学生情况
教师对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须知,学生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前期知识水平,预设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借助于异质性分组,达到优势互补,那么就要在预设任务的时候考虑到任务的层次性。
(2)关注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用好教材。但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这其中除了教材内容,还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前者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在预设时,重点要放在“用教材教”上,为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有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补充或调整、加工。
2.采用科学的策略
要达到科学预设,除了关注预设的对象,还要注意采用科学的策略。二者相结合,才能让预设更为合理,促成生成的产生。为此:
(1)预设生动的情境
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以此体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在预设时,不妨借助于预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多进行弹性预设,以促进教学生成
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换言之,即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为此,教师在教案设计时,要“粗糙”些,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供“大问题”,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以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总之,弹性的预设,可以给学生留出很大的思维空间,而教师对问题的全面考虑,也更好地促进了生成。
——摘自张秀主编《高效课堂的34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