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对仗入门知识点

(2025-06-26 09:45:58)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诗词鉴赏
诗词对仗入门知识点(齐全)
钱志熙、刘青海 
1


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一)字面相对。
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如: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连”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又如:新松恨不高千丈,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在这一联中,“新松”对“恶竹”,“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二)词性一致。

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如:

欲寻芳草去,
还与故人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

“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对,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2

关于对仗的类型有哪些说法?




关于对仗的不同类型,南朝人已经有所讨论。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将对仗分言对、事对、反对、正对这四种类型: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所谓言对是指直陈胸臆,率而成对,刘氏举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为例。事对类似于后来对仗中用典一种,刘氏举宋玉《神女赋》:“毛嫱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为例。反对是指两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并且相成的,刘氏举王粲《登楼赋》“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为例。正对是指两句所说的事情虽然不同,但是含意是一样的。刘氏举张孟阳《七哀》“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为例。这种有关对仗形式的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诗歌的对仗艺术,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唐人继续讨论对仗的类型问题。处于律诗最初定型时期、讲究形式的初唐人对此尤感兴趣。上官仪《笔札华梁》有六种对、八种对之说。我们姑且据《诗人玉屑》所引略陈于下:
唐上官仪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又曰: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后人关于对仗类型的分析还有种种说法,但是大抵不出上述范畴。这些关于对仗类型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对仗艺术的形式技巧,但注意不要过于拘泥这些分类。在实际的应用中,对仗艺术的形式是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所以真正艺术高妙、立意远大的诗家,都不太讲究这类理论。

3


下面我们有选择地讲讲工对、宽对、流水对、隔句对、当句对、以及广泛使用的借对这几种对仗的名目。





何为工对?何为宽对?


工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而且还包含颜色对。“两个”对“一行”,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小类都是一致的,是标准的工对。

工对以追求对仗的工整为目的。怎样才算对得工整,在理解上还是有程度的差异的。古人还有的名对的说法,即将名词又分为各种小类,天文、地理、山川、草木、鸟兽之类。要求不仅词性相对,而且词的小类也要相对。这样的对仗要求很严格,其效果是造成形式上珠联璧合、铢两悉称的美感,所谓精工之至。李商隐的七律诗,在对仗上就有这样一种追求。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重过圣女祠》)

彩树转灯珠错落,
绣檀回枕玉雕锼。
(《富平少侯》)

(可以说,在对仗的精工细密方面,李商隐对杜甫等人又有所发展。但是这只是对仗艺术的一个方向,并非所有对仗,都写成这样子。像上举例子中,“青天”对“翠柳”就不是的名对。因为“天”是天文类,“柳”是草木类。又如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鼓角”与“星河”也不是一个词类。并且“鼓角”是联合词组,“星河”是偏正词组,结构上也有差异。但应该都是属于工对的。)

宽对的一个意思,就是词类上面放得很宽,不是那么铢两悉称的感觉。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颔联: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那堪”与“来对”,对的意味就不是那么明显。但仔细体会起来,还是对。又如杜甫《题张氏隐居》颔联:

涧道余寒历冰雪,
石门斜日到林丘。

这一联,乍一读看,对仗的意味也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石门”对“涧道”,“斜日”对“余寒”,甚至“林丘”对“冰雪”,都给人对得不是那么工整的感觉。可以说,在一般的印象里,这些词语,我们都不会想到用它们作对的。其实,这正是对仗的无穷妙用。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我们上面所举骆宾王、杜甫的两联就是这样。当然,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种对仗艺术。在对仗艺术的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如黄庭坚《汴岸置酒赠黄十七》颔联:

黄流不解涴明月,
碧树为我生凉秋。

晚清同光体诗人也善用宽对,如陈三立的《人日》颈联:
江湖意绪兼衰病,
墙壁公卿问死生。

蜀中诗人赵熙的律诗也多宽对,如《游石景山诗九首》(其二)颔联:
小坐一餐如旅客,
出城八里属良乡。

总而言之,对仗的工与宽是相对而言的,与艺术的高低也不是一回事。总的来说,对仗要掌握在工整中求流动、在稳雅中见变化这一大的原则。




何为流水对?


流水对又称十字句对,十四字句对。普通对仗中上下句的关系,一般来说是两个相对的句子,上下联都是两个意思完整的独立的句子。比如: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流水对则是上下两句的意思紧密相联,光看一句,无法知道其全部意思,得两句合在一起,意思才是完整的。比如沈洤期的《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中间的两联,流水对的味道都很足。如只看“可怜闺里月”,意思还是不完整,必须两句连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见流水对的要点,在文字上严格遵照对仗修辞的前提下,又造成对仗两句之间意思上的紧密联系。这的确是要求更高的语言艺术,也造成更丰富的美感。唐人有鉴于六朝诗人对仗的呆板、合掌、隔绝词气之病,追求在充分体现对仗的修辞之美的同时,加强对仗的表情、达意、叙事等功能,使律诗更富于浑成、流转之美。因而其五七言律诗中,流水对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这里略举数例以见概:

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
(沈期《送金城公主适西番应制》)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宋之问《途中寒食》)

故乡临桂水,今夜眇星河。
(张九龄《旅宿淮亭口号》)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虚《阙题》)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此时对雪还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杜甫《和裴迪等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李商隐《隋宫》)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诗词爱好者在平素阅读古人诗句时,多注意这种俗称流水对的对仗艺术,对其律诗写作艺术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何为隔句对?


“隔句对”这一名目,初见于上官仪《笔札华梁》。那里面说诗有八种对,“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一般的对仗,是相邻的句子两两成对;而所谓隔句对,则是在四句诗中,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从形式上看,就像一个打开的扇面,所以又称扇对。近体诗中隔句对的使用并不广泛,如李白《送殷淑》:

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

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七言如郑谷《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其二:
昔年共照松溪隐,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

论其渊源,有人远追至《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见本来也是对仗修辞中自然发生的一种形式。隔句对也是四六文常用的对仗形式,近体诗中隔句对的使用,就受骈文的影响,但不普遍,不必刻意追求。




何为当句对?


所谓当句对,即一联诗不仅上下句是对仗,句子中也使用对仗的形式。洪迈《容斋续笔·诗文当句对》:“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又称当句对为“就句对”:“有就句对,又曰当句有对。如少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李嘉‘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按这个标准,杜甫《秋兴》“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也属当句对,其中“画省”与“香炉”、“山楼”与“粉堞”,各自都能成对。
唐宋人七律中还有一种形式,即在句中有规律地重用一字。相较上一种形式,似乎更常见,也更值得借鉴。下面略举数例以见概,唐人如:

山压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
(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池光不定花光乱,
日气初涵露气干。
(李商隐《当句有对》)

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云杂雨云。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宋人如:
梨园法部兼胡部,
玉辇长亭复短亭。
(刘子仪《咏唐明皇》)

南岭禽过北岭叫,
高田水入低田流。
(梅尧臣《春日拜垄》)

野水自添田水满,
晴鸠却唤雨鸠归。
(黄庭坚《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纯款语作长句呈道纯》)

今人写作律诗,在对仗时,还是以讲究自然为主,不必为求形式上的美观,刻意地使用各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古人运用各种特殊的对仗形式,也是本着自然的原则的。水到渠成,方能不仅形式工妙,而且诗意丰富,境界圆融。



何为借对?(难度太高,了解即可)


借对,或称假对。借对分为两种,一种是借义,就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该词的某一义项与对句中相应的字词构成对仗。例如杜甫《曲江》: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又杜甫《九日》: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牧《商山富水驿》:
当时物议朱云小,
后代声华白日悬。

“寻常”是副词,意指平常,这里借用其作为数词的含义(“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与对句中的“七十”构成对仗。“竹叶”是酒名,这里借“叶”字来对“花”。“朱云”是人名,这里借其中的“朱”字与“白”对、“云”字与“日”对。这些都是借义的例子。

借对的另一种是借音对。所谓借音对,就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来和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例如孟浩然《裴司士见访》:

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

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水舂云母碓,
风扫石楠花。

按,借“杨”(谐音“羊”)来对“鸡”,借“楠”(谐音“男”)来对“母”,这是借音。
借音对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沧”为“苍”、借“清”为“青”、借“珠”为“朱”等。各举一例以见概:

偶值乘篮舆,
非关避白衣。
(王维《酬严少尹见过》)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杜甫《秋兴八首》)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李商隐《春雨》)

借对用得好,可以在不损害诗意表达的同时,构成极为精妙的对仗。如下面两例,都是利用借义成对的例子: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温庭筠《苏武庙》)

坐上清歌闻子夜,
人生行乐及丁年。
(清人缪慧远《友人过访》)

前一联中,丁年本是壮年之意,这里借用“丁”作为天干之一的义项,与“甲”构成对仗,极为精工。后一联子夜对丁年,《子夜》本是曲名,丁年是壮年之意,从字面上看,子和丁是干支对,夜和年是时辰对,更加精妙。



对仗的无穷妙用。对仗艺术不只有工对一个方向,还有宽对的一种艺术处理。宽对有时能造成更多的变化之美,让人感觉对仗可以层出不穷。而且宽对能破除匠气,在叙事达意方面也有妙用。初学律诗的人,还是以求工对为主。宽对其实是更为纯熟、变化多端的一种对仗艺术。在对仗艺术的处理上,唐人多以自然的工对为主,宋人则多利用宽对来破匠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