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品质课程构建的五个维度

(2025-03-01 17:48: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高品质课程构建的五个维度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高品质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培育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关键路径。杨四耕教授谈高品质课程包含五个关键维度,即清晰的价值取向、多维的主体观照、丰富的内容设计、活跃的实施方式以及增值的评价框架。这些课程维度相互交融,共同绘制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发展路径。


明确价值取向,找准育人坐标
高品质课程的价值取向,一端连接着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一端系着学生个体的成长渴望。为国家服务,要求课程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的栋梁之才。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当下,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契合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其具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与力量的能力。

以生为本,意味着要顺应学生的天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发展节奏。课程应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成长套餐”,助力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扬长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塑造,课程都应提供精准的支持与引导。这也是对生命成长的有力支撑。


秉持多维观照,实现教育公平
多维的主体观照是高品质课程的重要特征。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只关注少数成绩优异、升学有望的学生的现象不在少数,这无疑是对教育公平的背离。高品质课程秉持全面的主体观照理念,他倡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做到有教无类,让生命在场。

每个学生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课程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学校应提供多元化课程选择,如为爱好文学的学生开设创意写作课程,为对科技着迷的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为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设立艺术鉴赏与创作课程。通过丰富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跑道,实现个性化发展。


打造丰富内容,滋养知识素养
丰富的内容设计是高品质课程的养分供给站。仅仅依赖教材和考试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校应积极拓宽课程内容边界,推进学科融合。例如,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历史、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区域发展。

同时,引入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组织学生探讨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创新性的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多扇窗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创新实施方式,激发学习活力
活跃的实施方式为高品质课程注入活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社团活动、项目学习和研学旅行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社团活动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机器人社团中,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机器人的设计、编程与调试,提升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项目学习以实际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比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学生通过调研、策划、实施,提升综合素养。研学旅行则将课堂搬到校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参观科技馆,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建立评价框架,保障课程质量
增值的评价框架是高品质课程的质量保障。对课程本身的认证与评估,要确保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对教师的评价,不仅关注教学成果,更要考量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创新实施能力,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应运用多元评价理论,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项目实践效果和品德行为表现等。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促进学生持续成长。


高品质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以清晰的价值取向为引领,以多维的主体观照为基础,以丰富的内容设计为核心,以活跃的实施方式为手段,以增值的评价框架为保障,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高品质课程的实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学校教育不断精进,切实助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教育的滋养下,绽放生命光彩,实现人生价值。

一所学校的发展,课程是最核心的载体。课程的转化落地的能力,关乎一所学校的综合育人质量。————————刘希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