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评价推动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中学教育怎么做?

(2024-03-25 11:5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以评价推动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中学教育怎么做? 
王殿军 
我们的教育就像一个400米的标准操场:
小学生都在中间足球场的绿荫上肆意玩耍,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初中生就要开始上跑道了,三圈儿三年跑下来,叫作预赛;高中还要再跑三年,叫作决赛。我们看着中间玩耍的小学生很羡慕,但是玩了六年之后,他们不得不上跑道,这就是教育的现实。


评价太重要,评价又很难

什么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这个问题很难。而且,在不同的求学阶段,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是不一样的,评价的难度也有所不同。

在小学,要让孩子快乐成长,但在中学阶段,不得不面临许多艰难选择。我也希望教育永远是“共生场”,但它明明就是个“博弈场”,是吧?咱们要是能摇号上清华北大,那很快就成为“共生场”了,但现实还是看谁的分数高。所以我觉得,教育评价的难度就是:总有一个结果、一个结局在等着你。


中国教育其实成就还是挺大的,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规模上。我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快达到60%了。说句玩笑话:现在要成为一个大学生比不成为大学生更容易,但是你要再往下追问——上完大学又怎么样?这个就不好说了。



数量和规模上已经相当到位,但是大家也看到,我们最优秀的创新人才还非常欠缺,我们的教育均衡和教育质量现在令人担忧。从国家发展需求、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强国的需求来讲,现在的教育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重要使命。那就需要改革,改什么地方,哪个地方是关键,我认为就是——评价。



我们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多,很多时候说的是评价方式单一,“唯分数论”的问题,比如我们的中考、高考还是以分数见分晓,以分数论英雄,大家都有体会。习总书记说要破除“唯分数论”这个顽瘴痼疾,但目前我们还看不到任何破解的迹象。



给综合素质评价、高阶能力测试一席之地


我和评价的渊源是很深的。2007年1月,一张纸就把我变成了清华附中的校长。当校长之后,我就说那咱们像研究数学一样研究教育。研究完了以后发现,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大,最主要就是评价问题。怎么办?来开发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吧。


当时我发下宏愿,跟大家说:清华大学附中,不是办好学校、考个好分数、有个好成绩就能交账的,我们应该难国家所难、创新国家所需,去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创建新的评价体系。我还夸下海口,要成为应试教育的终结者。最后大家看到了:应试教育没终结,我自己的教育使命快终结了。



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因为这件事情值得坚持。为什么要来谈评价问题?培养环节非常艰辛,12年寒窗肯定是最艰难的,但最终决定你12年寒窗的结果是什么呢?当然是评价,考试也是一种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用来做选拔的。人们都希望不要那么竞争,不要那么惨烈,但是清华北大每年就招那么多人。


评价选拔这件事情,严重影响或者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培养过程。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对孩子和人才培养都影响很大。既然这么难、这么糟糕的评价系统,改掉不就行了吗?然而谈何容易。

MTC为什么推广不下去?


MTC是2017年美国一批教育专家创造的一个新的评价体系,他们对原有的体系也不满意。MTC我也研究了好长时间,确实理念比较先进,在美国也很受欢迎。但是为什么在中国我没打算把它推广开来?



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MTC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判断:观察他的某些特征,判断学生这点做到没有、那点做到没有。学生是要依赖老师的评价的。如果在中国有一种评价要纳入中高考的结果里,而且这个过程还需要老师主观上多次参与,我们的老师是没法承担这个压力的。



暂且不说有没有水平判断,我们的老师有没有这个勇气?家长会不会相信你?这件事在当下的中国是很难办的。所以我在创立中国的评价体系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不能让老师、校长或者其他人士的主观评价参与进来。



这就是社会的诚信体系和我们整个评价的专业水平尚未达到能使这个系统在中国推广的条件,所以不得不采取实证主义:你拿真东西摆到这儿,我们没话可说;你说这是我的判断、你的判断、他的判断,对不起,家长绝不认可这个。



调低目标:用评价做指挥棒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我现在把目标调低了一点。作为校长也好,作为老师也好,想着把学生培养得幸福、健康、全面、能力强,然后让他该考考,考多少算多少。不要再围绕着想改变高考这个评价方式,这一点上我们其实是很难做的。

用评价做指挥棒,让孩子变得全面健康、有个性,让他能力强,顺便把考试考好。这也是后来我在清华附中所做的事——以评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成长。这一件事情做到了,考试成绩也不会低。

评价如果调低目标,以促进孩子在学校的全面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那就可以做得非常丰富。根据学校的特点,你不需要顾及国家的标准就可以做。第一,先让孩子找到自己、发现自己,然后自主地去发展。这方面大家都很有智慧,都有办法;第二,要全面和有个性,发现自己的特长。这个时候丰富的体验,丰富的活动、社团课程就是非常好的,让孩子们有选择;第三,我们要实现俞正强老师所说的“共生”,让大家有合作精神。在清华附中时我很重视体育,通过团体项目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既强调个体又强调集体等等。


构建“三位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最终,要解决中国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学业评价,不能没有。在中国只有高考,将是一场灾难;在中国,没有高考,那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把高考由过去100%由分数决定,慢慢降到90%、85%、80%,降到一个合理的比例,给综合素质评价、高阶能力测试一席之地,这就能够基本解决应试的问题,但是我们得找到更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业评价其实比较简单,但是不能够只考那几门课,一定要像MTC那样,所有课程、学习的过程都要体现在里面,不要仅仅只评那几个高考科目、中考科目,要全学科、全过程,要体现过程性、差异化,包括增值性,要和自己比。看一个孩子的发展,既要看到绝对的结果,又要看到发展的结果。



综合素质评价,我们要运用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大数据、以发展为目的……但是,对于抽象的素质,标准是最难确定的。你说一个人素养好,审美情绪高,道德品质强,你是怎么定这个标准的?不太好定,所以我们不得不观察他的行为。要充分发挥过程性的诊断,不要把评价结果用来做选拔,而是要用来促进学生发展、发现问题、指导发展。



结果的运用我不敢有太多奢望,因为我这个年龄已经不能说要撼动什么东西,能够撼动自己就不错了。我知道有一些学校做得很好的,包括北京某一所中学、苏州的某所中学,都能够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中学搞评价,难度比小学要大一点,这个大家也能理解。

以评价推动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中学教育怎么做?

图注:北京市A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图谱。育人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评价三个层次逐层递进,形成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逻辑,构筑课程育人路径。包括基础、修身、发展力三类课程,指向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的实现。基础课程涵盖17门国家课程,不分主副科,智育、体育、美育评价同等积分。

以评价推动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中学教育怎么做?


图片图注:苏州市某中学的综合素质育人体系
最终,还需要有一个高阶能力评价。



MTC系统里其实有一个新的模型,就是评价的八个方面。在美国的MTC里,它对于能力的评价是非常在意的,包括PISA也是以能力评价为主导的。我们只注重学科的评价和综合素养的评价,而对于学习完课程、参加完活动后综合能力的提升缺乏评价工具和手段。


以评价推动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中学教育怎么做?



评价,为什么对于中国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因为我们企图用它来取代现在单一的高考评价。由于中国的社会诚信度有待提高,做起来的难度会更大。但是如果一个校长对教育的理解比较到位,他就一定会把校内的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最终学生的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