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2024-03-25 11:44: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教育是一门“渐进”的艺术,需要我们以自然平常的心,对待职业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日常教学中的磕磕碰碰。我们既要懂得收放自如,也要学会进退有法。
教育是一门“耕耘”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像一位辛勤的“农夫”,在“教书育人”的田园里,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用知识的养料,培育着一株又一株鲜活而美妙的生命之树。
但不知什么时候,田园被无形的“樊笼”卡住了,“农夫们”在一声声指令文件的催促下,在一轮轮机械工作的重复中,在一分分量化考核的竞争里,在一次次家校博弈的消磨下,变得焦虑、烦闷。
久而久之,辛勤的“农夫”慵懒了,赤诚的“园丁”也多了几分颓丧的气息。
那么,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职业倦怠呢?
1
“耕耘”应遵循“道法自然”
在中国古老的寓言中有一位愚蠢的农夫,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揣着一腔自以为是的虚妄“揠苗助长”,最后一败涂地,殊不知“道法自然”才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在当下被焦虑情绪和应试分数所裹挟的“快餐教育”中,又有多少教师以“揠苗助长”的姿态横冲直撞,最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教育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也是一门“等待中的艺术”,教师需要以康健的情绪和科学的方式守候花开,才能品味“收获”的价值。
1. 回归生命本常,悦纳人生的“不完美”
生命的本常是什么?在我们的想象中,多么希望它是一根上升的直线,没有环环绕绕,没有九曲回肠。
但事实上,从第一个DNA分子结构开始,它就注定是螺旋状的。
试问,哪位学生没有犯错的权利?又有哪位学生没有莽撞的跌倒?
可是,面对调皮的学生,我们怒发冲冠;面对叛逆的学生,我们捶胸顿足;面对躺平的学生,我们扼腕叹息;面对退步的学生,我们焦虑怀疑……
往往被打倒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将生命的尺度拉长,也许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反叛的孩子会在某个平凡的早晨融入琅琅的书声,而那个曾经困顿的少年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夜晚挥笔疾书……
生命的本常从来不害怕偶然的停滞或暂时的耽溺,关键是这位浇筑生命的“农夫”是否懂得心怀包容,笑看风云。
2. 遵循发展规律,探索成长的“留白”
有时“不完美”的生命会给我们带来焦灼,但它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留白空间”。
“揠苗助长”的初衷也是为了探索成长的可能,可惜愚蠢的农夫却忽视了发展的规律。
发展是螺旋状的,聪明的教师懂得化整为零,选择最近的区域创造价值。
这需要我们处理好三个维度的问题:目标制定、过程引导和结果评价。
什么样的目标是准确的?它不能太宏大,不能太高远,不能超过学生的认知距离,它应当是接地气的,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完成的。
什么样的过程是科学的?它应该是具有思维层级的,是具体可操作性的,是能展现出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从概念到迁移、从理解到创造的过程推演的。
什么样的评价是有效的呢?它应该是具有预判价值的,是与目标构成闭环效应的,是在过程的演进中形成生发的。
当教师以科学的方式介入学生的成长,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而教师自身才能在成全生命的过程中,走向更为广袤的天地。
2
“耕耘”应享受“过程风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极为成功的农夫名叫郭橐驼。
他在长安城外经营着一片繁茂的果园。凡经手的树,没有不存活的;凡存活的树,没有不高大茂盛的。若问其中法门,不过是减少了对结果的苦苦追寻,而在过程中舒展自如,保有天性罢了。
是的,当下有多少教师在“唯功利论”的樊笼中行困兽之斗?又有多少教师在求而不得、教而未果的囹圄中磨灭了初心?
教育永远在“进行式”,它决不能被窄化为结果,也定不会被桎梏于当下。
1. “写下来”,让琐碎积蓄为智慧
“琐碎”是个让多少教师望而却步、心惊胆寒的词汇。
作为学科教师,我们被埋没在备课的繁琐和作业的堆叠中;作为班主任,我们又被掩盖在班务的繁杂和意外的侵扰中。
我们忙于奔波,又疲于应付,试问幸福感从何而来?但是,换种思路,与其抱怨外部的不合理,不如反躬自思,我们是否有如郭橐驼般舒展自如的底气?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多年教育经验的积蓄。
将那些“琐碎”写下来,记录下每堂课的得失,每种事务的处理程序,每件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以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变化。
这些记录可以让我们的认知更为理性,让我们的教育更为客观。久而久之,即便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智慧而厚重的灵魂。
2. “亮起来”,让微小焕发出光芒
教师一手握着理想,一手揣着现实。理想很高,栖于树冠之巅;现实很低,沉于根茎之畔。
试想,怎么才能让一棵树向着理想保持昂扬的长势呢?郭橐驼可能回答,每一次拔节都是生命的涅槃。是的,做一位时光的记录者,尝试打捞那些荏苒红尘中的微光。
我会用照片记录讲桌旁一株青茂的绿萝,那是孩子们细心、爱心的凝结;我会用笔回复每一个成长的故事,那是师生双向救赎的传递;我会在每一次的班会课,总结那些感动的瞬间、感人的故事;也会在每次班级推文中将那些真实发生过的美好分享给所有的家长。
当我们将这些微小的往事集结成册,蓦然回首,那些看得见的幸福其实就在阑珊的灯火之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3. “放开来”,让蚕蛹蜕变为蝶
教师常常以智者自居,以先人自傲。我们喜欢挥动手中的笔指点江山,好用滔滔的话术改造生命。
殊不知,我们的大包大揽、事无巨细让自己变成了无助的蛹,被缠绕在机械化、模式化的茧房中难以自拔。
教育的归途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指向人的自我成长。学会放手,学会相信,学会激发学生强大的自我潜能。
我尝试班委自治,将自主管理的权力交给他们;我尝试小组自洽,将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起来;我尝试通过一对一的帮扶结对,让学生互通有无;也尝试通过“知识讲坛”,让学生转换身份成为自我的授业者。而我则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疏忽,蚕蛹羽化成蝶,翩然于开阔的天地间,畅然自得。
3
“耕耘”应守护“精神家园”
还记得那位“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的五柳先生吗?他的悠然自得来自一个丰沛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我们没有农夫陶渊明般的从容?因为我们的专业底蕴不够深厚,还是我们的人生格局不够高远?试想一个干瘪、浅薄的教师,又会培育出一群怎样的孩子?
教育是一次漫长的“自我修行”,我们也是“未完成”中的人。
1. 专业学习,为教育沉积底气
在教书的头几年,应试的压力,教学的繁琐,让我不得不收起大学时代的浪漫主义,变得循规蹈矩、畏缩不前。
身心的疲惫让我变成工具,重复着机械的生活,应付着同质化的教学。
难道我就要这样浑浑噩噩走完我的职业生涯?答案是否定的。
我开始在学习中重拾信念:我阅读《语文教学通讯》,向名师取经,向能者汲取;将备课的反复打磨、课堂的教学体悟集结,形成财富;我重拾睡前阅读的习惯,与南怀瑾、余秋雨、蒋勋等名家大师在书中相遇;我还写作论文,不断触发思考的琴弦,完成教学的一次次守正创新……
或许我们没有特别的天赋,但是热忱让我们永远年轻。
2. 闲庭漫步,为生命洗尽铅华
人生不能走得太急,生活不能填得太满。
我们在成人之美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过与自我的和解?抛开各种大赛获奖、绩效评比,我们是否还能闲庭漫步,寻得心中静谧的“桃源”?
我想,一位能给学生带去温度的老师,一定拥有爽利的人格和康健的情绪。所以我经常让自己慢下来,多些美好的时间与家人共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在晨跑中感受奔驰的恣意,或者就是在厨房中感受人间烟火的炽热……
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给予人生更多的松弛感,在不知不觉中“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育是一门“渐进”的艺术,需要我们以自然平常的心,对待职业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日常教学中的磕磕碰碰。我们既要懂得收放自如,也要学会进退有法。做一位自在的农夫吧,在时光的田园里,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