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2025-03-18 08:49:38)
标签:

报社

专版

感恩

收获

告别

分类: 岁月回眸

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如果说,通灵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那么上稿子则是新闻报道人员的命根子。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或新闻干事、报道员,如果在报刊(台)上一年难得见篇稿,那这人基本上就废了,即便领导不发话,他也应该自觉地卷铺盖走人。

且说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身为部队报道员的我,在科技日报社学习的百余天,就是我上稿的“黄金百日”,仅在《科技日报》就上了18篇稿,加上首都其它媒体的上稿,总共有30多篇,且都是全国性媒体。这个上稿量,如果不是在报社学习,搁在平时在部队按部就班的样子,即便给你两年时间,也未必能达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在报社学习,除了开阔视野、增强本领之外,最贴近实际的考量是能够尽快地多上些稿子,正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我在科技日报社的学习经历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除了平时记者带你或编辑部指派你采写新闻,能够精准而快速地见报外,报纸的某个专版也往往会成为你的一块“自留地”,手头存留的一些难以见报的稿子可以趁机塞进去。

比如说,《科技日报》有个“军地两用桥”专版,专登一些军地结合部的稿子,属于新闻部军地组的地盘。由于我在军地组学习,便天时、地利、人和占尽。这个专版,两周推出一期,每期半个版面,有一期竟登了我3篇稿子(1989年1月12日),几乎将整个专版的版面全占了。记得这天的报纸出来后,当时的二炮宣传部新闻干事张家军(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二炮记者站记者),恰好来报社送稿,看到这个专版后,直夸我“厉害”。其实,人家心里能不明白吗?就因为我是在报社学习的,且学习即将期满,编辑老师尽可能给予我更多关照。于是乎,这期专版便成了我的一块“肥肉”,让我美美地享用了一餐。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1)

转眼到了1989年岁尾,春节快要到了,我也要与科技日报社告别了。经过3个多月的报社学习,可以说,我已经顺利地达到预期目的,收获满满。回去也好给那个H处长交待了,报销差旅费的事情自然不成问题。临行前,我到附近商场买了三本影册,写上赠言,分别送给王代同、别清河、王翰林老师。这事办得似乎有点小气,即便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也觉得不成敬意,只是聊表寸心罢了。(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