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行天下
美行天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004
  • 关注人气:16,8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2025-03-25 10:52:21)
标签:

通化

大连

乐队

报纸

新闻

分类: 岁月回眸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1989年初,我从科技日报社回到基地报道组。我此次进京学习的成果自然是可喜的,上稿数远超过H处长当初勒令我完成的指标,报销差旅费的事他没得话说。算起来,这外出学习的一百多天里,花掉公家的钱约为1200元,都抵得上本人半年工资了,出点成果还不是应当应分的事。

不过,H处长对我还是不冷不热的。可是,当我提出想回旅里工作时,他立马变得热情起来,并说要在旅长、政委面前给我说话(意为美言)。其实,我想回旅里工作,并不仅仅是同H处长的关系问题。因为我在基地报道组已经两年了,虽然出了一些成绩,还荣立三等功,看上去还算风光,但说白了,自己只是名义上工作在基地机关,任职命令却仍在基层连队,属于借调性质,时间久了,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缺少归属感。而回到旅里就不一样了,因为早就给有关领导通过气,可以把命令下到旅政治部宣传科,成为堂堂正正的机关干部。况且,基地驻地在山城通化,我们旅驻地在滨城大连,后者显然具有地域优势。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被任命为旅政治部宣传科副连职干事,确切地讲是副连职兼职新闻干事,除了写新闻,还兼管部队两用人才工作。不过,这两样事对我来说都较为轻松,兼职新闻干事不像专职新闻干事和报道员那样压力大,工作任务有一定弹性,上稿多了自然受表扬,上稿少了也能过得去。至于两用人才工作,按部就班就行,通常都是些上情下达、跑跑颠颠的事儿,倒也乐在其中。尤其令我欢喜的是,当时我手中还拥有两样东西:一台照相机,美能达牌的;一台摄像机,什么牌子记不清了。这两样东西在当时可都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摄像机,一般人摸不着。除了工作上需要,谁家要是办个喜事,让咱去录上一段,受到盛情款待那也是必须的,遇到大方的主儿,还能弄条烟抽,岂不美哉!

不过,身为新闻干事,虽说是兼职的,心心念念的还是写稿子,力求多上稿,上好稿。这个时期,无论大小事件,只要构得上新闻,我都煞费苦心地采写;不管大报小报,只要能上稿,我都一篇篇寄去。如此一来,一些报纸的版面上,或者电台的播音中,便会时不时蹦出我的大作。比如,我采写的《迷人的乐队乐曲洒军营》上了《中国青年报》。就连我投给《参考消息》的稿件也见报了,这在我们旅乃至基地,都是破天荒第一次,鼓舞人心啊!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当然了,也有些稿子是凑数的。像一些小诗歌、小散文、小品文之类,在每年年底报送上级的上稿数量中,都占有一定份额。如,我在《杂文报》发表的《必无疑五题》,虽说饶有趣味,却跟新闻报道挨不上。基地和二炮评选年度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时,往往只会以上稿总数及全国性报纸(杂志、电台)上稿数量作为依据,并不能顾及到具体内容。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从山城通化回到滨城大连——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12)

当然了,如果是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或者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重头稿件,就另当别论了。如果在军报上了头条,往往会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其影响力之大,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命运。(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