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受命专访摄制组——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9)

(2025-03-03 08:26:57)
标签:

报社

科普

专访

摄制

通讯

分类: 岁月回眸

受命专访摄制组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9)

受命专访摄制组——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9)

1988年12月,科普电视系列长片《十万个为什么》拍摄在即,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来说绝对算得上一个重要新闻了。而“科普”之于媒体,尤其对于《科技日报》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部科普片开拍之即,科技日报社自然要抢先报道。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如此重要的采写任务居然会落到鄙人身上。那时的我,虽说已在报社学习了一段时间,但论身份,最多算个实习生。

不知是新闻部领导的意思,还是军地组王代同组长的推荐,反正我是得到了受命,专访摄制组的任务由我来担纲。考虑到我的身份问题,当时报社还特意安排了别的部门的一位记者负责安排采访事宜。这位记者名叫杨永祥,按照他事先叮嘱,他带我到摄制组入驻的人民大会堂招待所,采访和写作则主要由我完成。在摄制组采访时,现场气氛很活跃,我的紧张心理随之消失。我按照事先准备的采访提纲,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一问一答之间竟丝丝入扣。访谈进行得很顺利,想了解的东西都了解打道回府。

天黑时,回到住的那个半地下室小房间,简单吃了点东西,便开始写稿。由于非常专心,且激情和热度都在,笔头上感觉很好,晚上11点许,这篇近两千字的通讯稿就完成了。次日上班时,当我将誊写好的稿子交到王代同老师时,她面带笑容地对我讲:“看得出,你写这篇稿子时,感觉不错,笔头很顺”她很快就完成编辑工作,并将编好的稿子呈送新闻部主任再随后稿子到了总编室第二天,即12月22日,这篇题为“为青少年展示多彩的科学世界——访普电视系列长片《十万个为什么》摄制组”的专访,配发本报记者拍摄的图片,赫然入目地出现《科技日报》头版上。

面对刚出来的报纸,我看了又看,心情大好。这篇稿子从采访到写作,基本由我独自完成,故在稿子署名上,身为本报通讯员的我,自然成为第一作者;而本报记者杨永祥,只能屈居第二了。想到这里,心里难免有些小小的得意,自信心也似乎增强不少。(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