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抄”来的新闻,却暗藏玄机——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8)

标签:
玄机抄写科技交流中日 |
分类: 岁月回眸 |
这篇“抄”来的新闻,却暗藏玄机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8)
1988年12月7日,在科技日报社学习的我获得一次外出采访的机会,别清河记者带我参加一个重要活动——“中、日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交流会”。中日两国近百名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专家,聚首北京科学会堂,进行技术交流。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邓楠,以会议中方主席身份在开幕式上致词。这位高级工程师指出,在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废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又是非常紧迫的事情之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许多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仍未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水体恶化,对此,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对污水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使其回用。召开这次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交流会,是十分有意义的。
当时,为期3天的活动,我和别清河记者实际上只参加了半天。即上午到会场,午餐后回到报社写稿。这次写稿的方式很特别,别记者示意做好准备,即拿来纸和笔坐下,他则站在一旁地口述新闻稿件内容,我只管记录就行。从开头到结尾,他按照勾勒好新闻架构,一句接一句地口述稿件内容,感觉没有一句废话甚至一个多余的字,用时仅有半个多小时,看得出他做新闻工作的功力很深。我“抄写”得也很认真,不仅字迹工整,连标点符号也不敢马虎。这篇稿子与其说是我与他合写,莫如说我这个作者是挂名的,因为通篇都他的智慧,我只是一个抄写工。就这样,这篇“抄”来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成了当日的头版要闻。
会议第3天,即闭幕之日,别记者又带我去了一次,不过不是去会场,而是来到北京饭店贵宾楼。这是中方特意为会议准备的晚宴,邓楠等与会领导和专家们坐了几桌,与会记者们单独一桌。晚宴很丰盛,应该说是我长那么大吃得最体面、最高级的一餐,具体情节就不讲了。我想讲的是,本报这篇报道暗藏玄机,反响之大,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据别记者事后告诉我,当时中央某重要领导看到了《科技日报》这篇报道后,非常高兴地赞赏道:“你看人家《科技日报》报道的多好……”。表扬的理由主要是针对其中的一些表述,如,“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邓楠,以会议中方主席身份在开幕式上致词。这位高级工程师指出……”之表述非常到位。在当时那个崇尚科技、尊重人才的科学春天里,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还是相当厉害的,倘若委以重任,比如让其当个部长、市长、司长、局长什么的,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解读其中的深意,也就明白这篇报道受表扬的原因了。
当时我就想,并不是每一位记者都能将稿子写得如此到位的。在新闻圈里,别记者堪称翘楚,很多同行都挺佩服他。幸运的是,这样的好老师,就在我身边,可遇不可求啊!(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