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特派采写大会新闻——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7)

标签:
北京采访大会记者民盟 |
分类: 岁月回眸 |
报社特派采写大会新闻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7)
1988年10月9日这天的《科技日报》,右头条的位置是一篇会议报道,主标题为“民盟中央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在京开幕”,副标题为“钱伟长希望全体盟员紧密地和中国共产党团结在一起共渡改革难关”。这篇消息的导语为:“本报北京10月8日讯
有人或许会感到疑惑,本人作为部队的报道人员,报道却是民盟中央之盛会,岂不怪哉?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此时的我已经到科技日报社学习了。记得那年国庆节过后,年仅24岁、身穿刚授予中尉军衔的新式军装的我,被组织推荐到科技日报社学习。说是组织推荐,其实是我请求上级部门,即二炮宣传部宣传处帮忙联系的,当时的郭庆生处长和陈德春、张家军干事都挺在心的,早就作了计划安排。
可是,当美好愿望就要实现时,却遭到本人所在的基地政治部宣传处H处长的横加阻挠。至于其人品方面咱就不作评价了,反正说什么也不同意。无奈之下,晚上我拨通了政治部张庆余主任的电话,张主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首长,说话简短而硬气,听了我的诉求,他只讲了一句“小董,我知道了,你放下电话吧”。次日上午一上班,恰好部里开会,只见张主任看到H处长后,第一句话就是:“H处长,听说二炮那边联系好了,让董聚山去报社学习,你不同意。我来问你,还有比他更合适的吗?”面对一脸威严、当众责问的张主任,H处长变得唯唯诺诺起来,当即改口道:“没不同意、没有不同意,让他去、让他去吧!”
就这样,我上报社学习的事终于敲定了。不过,当我回头找到H处长请示有关事宜时,他却又报复性地威胁说:“你去报社学习可以,但必须在中央新闻媒体上稿15篇以上,否则回来后差旅费不予报销。”当时,我嘴上答应“好的,好的”,心里却在骂他不是东西。
来到科技日报社,我被安排在新闻部军地组学习(每期仅限1人),组长王代同及组里的别清河、王翰林老师,都带过我。令人惊喜的是,来这里学习不久,我便获得一次绝佳机会,第一次以科技日报记者身份参加民盟中央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的采写(会前领取了会议记者证),且吃住都在会议召开的京丰宾馆。
正是这次大会,报社特派,让我开了眼界,见了大世面。比如说,民盟中央领导人费孝通、钱伟长、苏步青、千家驹等,在普通人的眼里,都是神仙级别的大人物,其中《苏步青教授的一天》就曾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这些往日里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名家大家,如今就在我的面前。我还能跟他们随意地交谈,并请他们签下大名(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未能留下合影)。此外,宋平、宋任穷、习仲勋、周谷城、王任重等中央领导同志也都出现在会场,使我一睹他们的尊容和丰采。
记得这次大会开了三四天,期间,我除了采写会议报道外,还不失时机采写了其它一些新闻,如《铜陵有机化工厂及时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等,真是一举多得啊!
再说这次到科技日报社学习,前后达3个多月。报社位于京城西长安街公主坟一带,毗邻中央电视台。晚上,我住在南礼士路二炮机关附近一家旅馆的半地下室。这是一个小单间,每天房费好像是3.8元或4.8元,记不清了,却颇感舒适自在。在这个幽暗逼仄的小旅馆里,我还结识了好几位来自兄弟部队的新闻同行,他们都是来报社学习或送稿的。当时的住宿条件也就那样,对于在宣传部门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来讲,本就是穷庙里的苦差事。当然了,新闻工作者也被誉为“无冕之王”,在公众眼里还是挺神圣、颇有存在感的,发展前途也不错,同行们大都很热爱这个岗位,往往嘴里说吃苦受累又憋屈,心里却欢喜着呢!(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