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样”的见报稿——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2)

标签:
报道培训报社军区见报 |
分类: 岁月回眸 |
第一篇“像样”的见报稿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2)
上篇讲到第一篇见报的“豆腐块”,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这是我搞报道的起点,正可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那时的“豆腐块”“萝卜条”,就没有后来的中央级报纸的长篇通讯、头版头条等重量级新闻作品。
这里之所以津津乐道于这篇见报稿,并称之“像样”,是基于当时的情形和境况。那时,我虽说已经过沈阳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的培训,但充其量只是个基层连队的业余报道员,把自己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看得很神圣,仅仅满足于“能见报”。只要见报稿署有自己的名字,管它篇幅长短,能上个“豆腐块”“萝卜条”就很好了。这篇稿之所以“像样”,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篇幅达几百字,算是较长的了;二是有描写、有情节,多少能展现些文采来。当然了,按照真正像样的新闻稿来衡量(这也是后来自己的写稿要求),这种稿件只能算作“小儿科”,行内人往往称之为“好人好事”或“黑板报”。至于什么样的稿件才算真正的好稿,在以后的“那些稿那些事”中会反复谈论,这个问题暂且跳过
同期“像样”的见报稿,除了刊登在《大连日报》一版的《纪站长及时排隐患》,还有刊登在《大连日报》二版的《志愿兵张龙培为群众义务修摩托车七十多辆》,都是别人提供线索,我前去采访,稿子完成后投往报社。这也是我经过沈阳军区新闻骨干培训班培训后收获到的可喜成果。
且说参加沈阳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实属幸运和偶然。那时是1986年,我在连队当技术员(正排职),旅机关领导听说我爱好写作,也能写出点东西,便想到了我。当时,整个二炮没有一张报纸,由于我们基地(正军级)驻地在东北,即沈阳军区的地盘,于是乎军区《前进报》成为官兵必看的报纸,按照要求订到班。由此,军区《前进报》社也会将我们当成自己人,不仅会适当报道一些友邻部队的稿子,还把培训友邻部队的新闻报道人员视为己任。由此,此次军区办新闻骨干培训班,便给了我们基地一名额(驻在沈阳军区地盘上的海军、空军、武警部队也都有名额),而基地的这一个名额则给了我们旅,最终这个名额幸运地落在我的头上。
更为机缘巧合的是,当我从大连到沈阳,前来前进报社报到时,才知道培训班推迟了,半个月后才举办,限于当时通讯条件,未能及时通知到我。这时,报社的有关领导讲了,说我大老远跑来不容易,也别来回折腾了,就在报社帮忙吧!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要知道,在此之前,我从未踏进过报社的门,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很好奇很陌生。
在这半个月时间里,我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拆分信件中的来稿,即将每一封来稿的信件,拆开后按照不同的稿件进行分类,然后再分送到各个编辑的案头。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因为搞新闻我纯属门外汉,用现在的话讲,乃真正意义的“小白”“菜鸟”,分不清新闻的体裁种类,如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是新闻评论等,甚至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懂。通过拆稿分稿,边拆分边学习人家是怎么写稿的,还真长能耐了。通过看稿,本就热爱写作的我,很快就摸出一些门道了。比如说,什么样的稿子算好稿,哪篇稿件能入编辑的法眼、能不能见报,后来就能判断个差不离儿。有了这样的难得经历,以后采写新闻稿件就上手容易多了。
当然了,接下来的四十多天的新闻培训,对我来说更是如鱼得水。特别是听了各路编辑记者们的侃侃而论,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并踌躇满志。可以说,报社“帮忙”和跨军兵种培训的这两个月,我的收获太大了,军旅新闻之路由此开启,人生航向也在这里转弯。(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