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镇做题家”要“报之以歌”
(2022-07-21 19:28:45)
标签:
成功高考小镇做题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对“小镇做题家”要“报之以歌”
这年头,这“家”那“家”还是挺吃香的。什么企业家、金融家、投资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音乐家、歌唱家、画家、书法家、收藏家、心理学家,等等,可谓“百家争鸣”,社会地位没得说,就连旅行家、美食家都备受推崇,唯独新多出的一个“家”——“小镇做题家”并不受待见,似乎冠之以“家”就是用来嘲讽的。
何谓“小镇做题家”?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出身小城镇或农村,擅长应试或者说只会考试,进入一流名校的学子,但因为是小地方的人,思维僵化,情商低,特别是缺乏家庭和社会资源,导致自己视野不开阔,发展途径狭窄,根本无法同那些出身大城市、家境优渥的年轻人相比。
以鄙人之见,“小镇做题家”是个伪命题。古往今来,无数的读书人都是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的,农村的孩子尤其如此。可别拿小地方的学霸不当回事,也别以为出身农村的学子只会埋头做题,日后难成气候。我本人及其周围很多人的人生经历,都能证明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
就拿我来说,家里世代为农,没听说出过当官或经商发了大财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几乎为零。可是,我们兄弟五人中就有两个通过“做题”找到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不仅仕途上有所斩获,而且还在大城市扎下根来,用一句老话说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再看我们的下一代,虽说城里生、城里长,该有的资源基本都有,可他们大学毕业后,与农村、小镇上出来的孩子们相比,也没见比人家强到哪儿,既不显山,也不露水。相反,我倒是常羡慕老家农村出来的一些孩子,同样走得是“做题家”的路子,却一个个混得风生风起。我想,这也许就是“穷则思变”的缘故吧!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逃不过一条定律,有其有利的一面,必然会有不利的一面。年轻人的成长道路大概也是这样的。
45年前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到今天已经有2亿多人通过高考读了大学,实现人生梦想。有人称高考为“最不坏”的制度,那么多人通过好好学习,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走出农村、远离家乡,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现“鲤鱼跃龙门”,在广阔舞台上绽放光彩,也为我们国家一路高歌猛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常言道“英雄莫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嘲讽“小镇做题家”无异于诘问“英雄出处”。而所谓“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寒门再难出贵子”之类言论,我觉得都是悖论,分明是在混淆全面发展与家庭背景的关系,是在制造争议话题、搞社会撕裂。
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可以用“小镇做题家”来自嘲,但绝不可以自怨自艾、自我安慰地降低追求目标。即便“世界以痛吻我”,也要“报之以歌”“逆风飞扬”,保持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自己平凡而朴素的努力而自豪。(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