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天之旅添豪气,筑梦太空新跨越

(2022-07-26 18:28:07)
标签:

问天

航天

筑梦

宇宙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问天之旅添豪气,筑梦太空新跨越

7月24日,我国的运载火箭又升空!

或许有人会说,今日之中国,火箭升空还是新闻吗?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可是我依然很兴奋,因为每一次发射都赋予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尤其是这样,有着里程碑意义。

此次发射的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全箭总长53.7米,起飞重量837.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其任务是将“问天”实验舱送入中国空间站。

而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的发射重量23吨,是我国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单体飞行器,其“问天之路”很不寻常。由于该庞然大物升空后与天和核心舱实施交会对接,对发射精度的要求更高,需要“零窗口”发射,即火箭发射时间和预定点火时间偏差不能超过1秒,发射窗口稍纵即逝,且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一系列极高难度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看点。

且看“问天”万里穿针,完成精准对接。问天实验舱入轨后,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13小时。之后,“神十四”乘组顺利进入问天舱,扩建的“太空之家”令三位航天员欣喜不已。

这里我们不妨再科普一下:中国空间站叫“天宫”,核心舱叫“天和”,货运飞船叫“天舟”,实验舱叫“问天”“梦天”……梦天实验舱也计划在年内发射,届时我们的空间站也会由现在的“一”字组合体变型成T字构型——一个宽敞舒适、功能完备的“天宫”将完成建造,可支持开展长期、多领域、大规模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就像把大型科学实验室搬到了太空。我们之所以在太空中“大兴土木”做实验,是因为太空研究环境特殊,可供科学家探究特殊的物理现象。

问天实验舱以生命科学和生物研究为主,其中有一项生命生态科学研究非常喜闻乐见,即开展拟南芥、线虫、果蝇、斑马鱼等动植物的空间生长实验,揭示微重力对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代谢的影响,促进人类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这意味着空间站里也会“种草”“养鱼”。

梦天实验舱主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说白了,通过在空间站上研究材料在没有重力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促进地面上材料科学的研究、材料的加工,提升效率、提高质量。

顾名思义,我们的“问天之旅”就是叩问苍穹、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之所以下大力气发展自己的空间站,为的是给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是为了把科学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家都知道国际空间站吧,是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德、意、英等)、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已运营十多年了,来自2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50多名宇航员都上去过,但没有一位中国人;所完成的数以千计的科学实验,也没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参与。这更能说明,所谓“科学无国界”并不包括科学技术。换句话说,我可以选择让你“知其然”,比如说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等,都可以拿来使用,但涉及到关键技术和设备,就不行了,你是不能“知其所以然”的。正因为如此,国与国之间才会有那么多的较量和厮杀。

从“嫦娥”揽月,到“祝融”探火;从“羲和”逐日,到“问天”叩问苍穹,中国航天人以稳健有力的脚步逐梦太空,让古老神话传说真的变成了现实。

就在问天实验舱启程“问天”之时,远在火星的“天问一号”探测器迎来发射两周年,且通过环绕器拍摄传回火卫一(火星两颗天然卫星之一)的高清影像。这也是环绕器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后执行的一项拓展任务,从中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科学探测数据。

如果说古人发出“天问”,是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宇宙洪荒的思考,那么今人执着“问天”,正是对茫茫宇宙的深入探索,对航天强国的不懈追求。正可谓“浩瀚星空知几许?且看‘问天’答‘天问’。”(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