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刺痛了谁?
(2022-07-18 15:27:38)
标签:
消费雪糕荔枝刺客市场监管 |
分类: 时事评论 |
“雪糕刺客”刺痛了谁?
今年夏天,“雪糕刺客”一词在网络上流行。一开始,还以为是新冒出的一款雪糕“新贵”,口味一定非常独特,不免动了尝试的心思。可是,听家里的孩子们讲,“雪糕刺客”并非什么新品牌,而是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的雪糕,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当你拿起来付钱的时候,它的价格会“刺”你一下。很显然,贵得离谱了,你以为三元五元就能得到一支,结果扫码付款时才发现价格高出了三倍五倍。此时此刻,你会欣然接受吗?心里没觉得“痛”吗?
的确,对于某些大手大脚的年轻人来说,一支雪糕20元,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上了点年纪、从穷苦日子中过来的人来讲,不管兜里钱多钱少,他们往往会本能地进行价值上的比较。比如说,一张披萨抵多少斤小麦,一瓶可乐换多少斤大米。在他们看来,花几十个馒头的价钱去买一支雪糕,无疑就是“败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买账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所谓“雪糕刺客”最容易刺痛的就是这样的群体。当然了,现在的年轻人挣钱也不容易,偶尔被“刺”一下或许勉强能够接受,下次消费时就得提防了。
毫无疑问,雪糕的首要作用是解馋清凉,好吃不贵是人们选择购买的第一原则,动辄十几二十块钱一支,大家会普遍觉得不值。即便是心甘情愿地购买,也会被打上“非理性消费”的标签。比如,最近还爆出了“荔枝刺客”,只因是“挂绿”的,产于广东增城的,品质优于常见品种,便卖出每斤一千多元的高价,约合每粒60元,真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不过,与“雪糕刺客”的暗中行刺相比,“荔枝刺客”属于明码标价的“公然行刺”,而且还很畅销,你不觉得奇怪吗?在笔者看来,这与其说是物有所值、物以稀为贵,莫如说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另当别论。
接下来仍说“雪糕刺客”的问题,包括落下同样坏名声的“雨伞刺客”,消费者买不买账是一回事,商家讲不讲诚信是另一回事。你说他们将大家并不熟悉的一款商品混杂在诸多款同类商品之中,价格标签也不打,或者故意将标签弄得辨识度很低,实际价格却那么高,明摆着就是误导和欺骗嘛,称之“刺客”一点都不冤。表面上看,是商家趁消费者不备,上来刺上一刀,多赚了银子,占了便宜。实际上呢,这是一种非常愚蠢、明显违法的做法。
从消费者方面看,难免一次两次地上当受骗,还会有再三再四吗?当“刺客”的恶名传播开来,会警醒众多消费者远离之,进而会选择那些味道不错、价格合适的“雪糕护卫”。
从商家方面看,“雪糕刺客”毁掉的不仅是商品的牌子,断掉财路,而且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均要求经营者规范标示价格,标示商品的品名、价格和计价单位,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违者将被责令整改,并予以处罚。目前,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发布告诫书,依法依规“亮剑”遏制这种乱象。
由此可见,“雪糕刺客”也罢,“雨伞刺客”也罢,刺痛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商家自己。奉劝某些经营者赶快收手吧,一定要依法合规讲诚信,别再自作聪明耍花招了。(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