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湿地润京华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盖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北京日报以“京城唤醒1.2万公顷湿地”为题报道了北京湿地保护卓然成效。
在人们的印象中,北京似乎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北方城市,常常为下了一场雨雪而欣喜,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北京,因水而兴,因湿地遍布而呈现生物多样性。像笔者居住的海淀区,历史上湖、泉众多,河流交错,并以浅湖水淀而得名。再如北京通州的张家湾,位于潞河、富河(今温榆河)、浑河、萧太后河交汇处,水势环曲,曾经是南粮北运的重要港口和水路要冲。还有京郊的南海子、延芳淀等,早在千年以前便是水草丰美的皇家湿地园林了。只是,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城镇开发等原因,北京的湿地面积确实出现了大幅缩减。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湿地仅占市域面积的3%,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12个百分点。
可喜的是,近年来由于执行最严格的湿地保护制度,北京的一个又一个湿地被唤醒了。包括新建立的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沟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包括全市最年轻的湿地之一——温榆河公园沁湖湿地,几年前这里还是五环边的城乡结合部,到处是收废品、收废机油的作坊,见到只麻雀都觉得新鲜。现如今,这里清波荡漾,水草葱郁,鸟儿翔集,其中不乏白鹭、白天鹅、赤麻鸭、禾花雀等珍稀水鸟,景色之美宛若梦幻中的江南水乡。据悉,截止2021年,北京的湿地总面积达到6.21万公顷,相当于6万多个足球场那么大,其中有1/5为近五年恢复和建设的。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在新一轮的百万造林绿化工程中,北京还规划建设了森林湿地复合型生态体系,形成林水相依的景观,如东郊森林湿地、妫水河湿地、蔡家河湿地等,一个个新的网红打卡地不断呈现。去年8月,北京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总体格局,到2025年(近期目标),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7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50个;到2035年(远期目标),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率不低于80%,小微湿地修复数量不少于100个。
未来,不仅越来越多的湿地将重现京城,而且还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硬核之一。在日前印发的《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在北京市域,重点强化山前及浅山区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永定河、温榆河、北运河等重要河流滨岸带的生态修复,全面推动京礼高速、大兴国际机场高速绿色通道及雁栖河等重点生态廊道建设;在环首都区域将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体系,重点修复位于京冀交界地区的门头沟山区——涿鹿、延庆山区——怀来、通州潮白河下游——香河与大厂之间的景观生态廊道
,并依托北京平原东南部地区现有森林和湿地,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的森林湿地有机连接,形成京津冀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其中,平原区以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中心城区重在提升滨水空间品质,让城市居民获得更多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