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办不成事”窗口专解民生“千千结”
北京市每个街道、乡镇都建有政务服务中心,涉及很多服务事项,且大都实现“一窗通办、全区通办”,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难题。近期,很多北京市民来到政务服务中心时又有新的发现,在服务大厅的显眼位置增加了一个新的牌子,名为“办不成事”窗口。别看名称怪怪的,却相当实用,因为这是专治一些“疑难杂症”的,群众办事遇到什么难点堵点,基本上都能帮你解决掉。
其实,针对所谓“办不成事”问题,市里是有指示精神的。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规定,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群众多次来大厅未能解决问题等,就叫“办不成事”。而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就是给群众一个吐槽或投诉的渠道,并想办法把事儿给办成了。
事实正如所料,就拿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来说吧,“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开设不到一周,就办理了一项特殊的服务。1月26日,即将到达退休年龄的谢先生满面愁容地来到这里。原来,他户籍在东花市街道,平时却租住在房山,且多年没交过保险,也不知道档案存放在哪儿,这退休手续可如何众办理呢?这种事情,如果放在以前,按照惯有的办事流程,还真是“狐狸捉刺猬——无从下手”。可如今不同了,“办不成事”窗口不就是为了把事儿办成吗?经过一番面对面询问和系统查询,得知谢先生的档案存放在东城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退休手续不属于东花市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受理范围,但考虑到谢先生是位残疾人、退伍军人,又是东花市居民,这个忙必须帮!于是乎,政务服务中心围绕谢先生退休手续问题启动“办不成事”处理流程,经过多部门对接、专班式服务,仅用了两天时间,谢先生的“人生大事”就妥妥地办成了,感动的他一个劲儿地道谢。
无独有偶。在大兴区清源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牌子挂了没几天,负责低保业务的同志便受理了一件“办不成”的事儿。一位女士来办事大厅申请低保,审核过程中发现她此前还有一段涉外婚姻,丈夫是美国人。二人分居多年,男方早已回国并失去联系。办理低保是要出具离婚协议的,可是她拿不出,由此受阻。不过居委会和街道的同志都非常了解她家情况,经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多方“斡旋”,很快特事特办地帮她“兜底”解决了,这位女士当月便拿到了低保。
当然了,“办不成事”窗口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办。因办事个人原因导致受理审批不成功的,就不能纳入“办不成事”范围。说的更直白一些,有些事情本身属于“不能办的事”,比如说你并没有按规定交纳社保却要办理退休,就属于不能办的事。
设立“办不成事”窗口的意义,不仅仅是把群众以往不好办的事办成了,更起到一种服务导向作用。有这块牌子立着,百姓心里就有底了,知道实在遇到困难该找谁了,只要不是无理要求,都会得到解决的。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收到一定成效,但总有让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说,工作人员办事不够热情和主动,往往以材料不全等理由进行推诿、扯皮,使所办之事出现拖延甚至“搁浅”现象,令办事群众心里窝火,嘴上吐槽,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而专门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正是冲着政府工作人员难改的积习来的,确保政务服务高质量、有温度,让办事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创新举措,应该在全社会予以倡导和推广。(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