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两会续写“春天的乐章”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寥寥数语,勾勒出人类减贫史上震古烁今的恢宏画卷。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在广袤的神州大地,“脱贫攻坚”成为一个高频词。从中央发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决定,到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宏伟目标;从全国两会围绕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到全国各地的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般强力推进,中国以举国之力、以精准脱贫之路,实现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央视刚刚播出的八集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分别以《庄严承诺》《精准施策》《使命在肩》《合力攻坚》《咬定青山》《家国情怀》《命运与共》《再启新程》为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解读中国脱贫攻坚,全方位展现这一非凡壮举和人间奇迹,生动诠释了“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就像中国日报社资深外籍记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鲁·穆迪所讲:“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令世界惊叹。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让全世界受益。”
每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备受瞩目,引发很多热议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看点似乎更多,最大看点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有句话讲的特别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使之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而代表委员则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各抒已见,充分表达最广大人民的意愿,让两会与民意同频共振。这里不妨摘录一些: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黄炳峰代表认为,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来源还不稳定,产业发展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面比较薄弱。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帮扶政策不能“急刹车”。要继续发挥基层干部的帮扶作用,对易返贫群体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来自河北的村支书侯二河代表讲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筑巢引凤是基础,留住人才是关键。他建议在为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项目、资金和设施帮扶的同时,更要帮助乡村培养一批得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建议政府出台和完善相关机制,让乡村跟科技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等有效衔接,为农业项目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服务。来自陕西的村支书宁启水代表也建议,要因地制宜地精准谋划产业项目,配备专业人才,将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相结合,以找准市场销路为突破口,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他还建议政府和金融部门融合资金,加大对乡村产业的专项扶持力度,如小额信货、产业资金投入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确保不返贫。
长期致力于扶贫开发的郭文圣委员认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其中,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依靠双手勤劳致富。通过产业项目拉动、扶贫车间吸纳,以及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让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对就业困难的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根据社区养老、网格化管理等方面需求,创设公益岗位,进行就业援助。
“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这是来自西藏自治区的女政协委员贡觉曲珍一直思索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准备的提案主题就是“加大乡村环境治理,助推实现乡村振兴“,表示在继续做好产业富民的同时,也要改善村居环境,希望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在乡镇一级设立垃圾处理设施等。她还谈到,基层工作就是“做多于说”,要把党指的方向和群众的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只要我们做的比老百姓想的要多,比老百姓的需求要好,老百姓就会把我们当自己人,跟我们一起干。
……
听着这些质朴亲切而充满真知灼见的话语,我们感受到摆脱贫困的万丈豪情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从“江湖之远”直通“庙堂之高”,代表委员积极履职、建言资政,生动诠释了民主政治的真谛。这是一场“春天的盛会”!伴随着两会“好声音”,14亿中国人民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谱写新篇,开启新的奋斗征程。(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