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诉即办”彰显大城之治智慧
“12345真神了!”这是很多北京市民的由衷感慨。就拿年初发生的一件事来说,由于北京遇到了罕见的极寒天气,气温骤降,有的水管冻坏了,居民用水成了问题。于是乎,12345市民服务热线更热了,好多求助电话都是反映供水问题的。相关街道办事处接到诉求单后立即“吹哨”,自来水公司、房管所、应急抢险分队等紧急报到,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带队奔赴现场,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大家争分夺秒地抢修,很快就让居民家中通了水,街坊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一个电话,就让相关部门迅速且主动地上门为居民服务。这种“魔力”除12345,没谁了!之所以这般神奇,自然应归结于“接诉即办”机制。
要说12345市民服务热线,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北京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了,不过那时候给人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处理问题来不紧不慢,有些隔靴搔痒。再加上当时不少行业和领域都有自己的热线,职能相互交叉,互相“踢皮球”,居民有了问题不知道应该先拜哪尊“佛”。总之就是对于百姓诉求,解决得总是不那么痛快和彻底,久而久之,大家对之也就不抱太大希望了。
2019年初,以12345热线为主要载体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在北京全面实施。一方面在形式上有很大变化,将几十条热线进行整合,由12345热线进行“统领”,全市16个区、338个街道乡镇、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全部接入12345热线平台系统,可谓“一条热线,联动八方”。另一方面从职责方面考量变化也很大,称得上“一号响应,舍我其谁”。因为12345热线的派单流程讲求“短平快”。具体来说,诉求单不需要各区再当“二传手”层层下派,而是直达市民最近的街道乡镇。同时对响应时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对于群众的一般诉求,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实行2小时
、24小时、7天和15天四级处置模式,必须给诉求人以高质量回复。这还不算完,事项办结后还要有回访、督查、考核等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
更见真章的是每月一次的全市街乡镇“接诉即办”大排名,从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三个方面来衡量,谁排前十,谁排后十,通过媒体“晒榜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治理能力的比拼,也是服务能力的检验。作为基层政府的“掌门人”,谁肯认怂当孬种呢?“压力山大”之下,一颗颗为群众服务心被点燃起来,市民的感受则是“如沐春风”。在每月的“接诉即办”成绩单上,市排水集团的“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的综合服务排名长时间高居榜首,其秘诀就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时刻都在备勤,一旦群众有服务需求,随时出发。
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曾有一条断头路,由于产权和资金等方面问题,好多年都未打通。自打有了“接诉即办”机制,接到群众诉求后,街道先后两次吹响“集结哨”:第一声哨响,区城管委、住建委、规自委等部门的人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反复会诊协商找对策。第一声哨响,区绿化局、道路养护中心等部门的人赶到了现场,拿出一套治理方案来。4个月之后,“断头路”打通了,群众心里敞亮了。类似这样的案例,说不完、道不尽。仅2020年,12345热线就受理群众来电1103万件,响应率达100%,解决率近86%,满意率近90%。
“接诉即办”聚焦市民身边的痛点难点,有一办一,举一反三,进而达到“未诉先办”。近年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共疏理出数十个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汛期房屋漏雨、供暖季室温不达标等,通过未雨绸缪、“冬病夏治”般地服务关口前移,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于“未诉”之时。与此同时,聚焦基层和市民普遍反映突出的问题,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长期解决不好但能够推动解决的普遍性顽疾问题,以及适合在市级层面制定新政策统筹解决的问题,“接诉即办”推出“每月一题”计划:每月围绕一个主题、选取两到三个具体问题,诸如房产证不好办理、预付消费退费难、医疗服务存在短板等,明确责任单位,开展专题研究,全程督办解决。如此“多管齐下”,算是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在实处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