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控规”细端详,“千年之城”呼之欲出
当时光之流奔涌至2019年,北京的大事好事接踵而至。先是京南“钢铁凤凰”展翅开启了全新的倒计时——今年9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正式通航。按照国家相关方案,该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支撑雄安新区建设的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将在2021年和2025年分别实现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7200万人次的建设投运目标,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动形成“龙飞凤舞”之势。
再就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的雄安新区,得到的批复是:重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非首都功能,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创造“雄安质量”,等等。作为北京另一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得到的批复是: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实现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促进协同发展,等等。
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本文,咱们就重点表表副中心“控规”的事。
面对“控规”细端详,喜不自禁,击掌叫好。这个规划明确了城市副中心“国际一唷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的战略定位,以及城市副中心的规模与结构、“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等,一座新时代精品城市、未来“千年之城”呼之欲出。
未来的城市副中心身上有很多光环和标签,比如说建成“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等,但最让我憧憬和神往的方面主要有二:
一是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蓝天难现、繁星无影、拥堵难行,是“大城市病”的主要病症,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阻碍了北京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脚步。要治病,首先要减量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性约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副中心建设显然能做到这些,除了严控城市规模、为未来预留空间外,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谋划和综合考量,结合各个专项规划的内容,落实到控规方方面面。例如,在产业布局上,“控规”紧紧围绕副中心对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进一步提升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层级;在运河商务区、副中心交通枢纽集聚一些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在职住平衡方面,进一步加大居住建筑供应,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并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上,进一步强调民生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公共设施配置均衡性和高品质。在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方面,结合家园中心进行统筹安排,构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在交通方面,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推进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建立一个未来不依赖小汽车就能够便捷出行的交通环境体系。
二是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此次规划,把生态优先放到了突出位置,全面增加水绿空间总量,提出“到2015年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通州区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60%以上”,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要求,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促进水和城市和谐发展。做好留白增绿这篇大文章,建设大尺度生态绿化,实现森林入城,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深化“一河三城、一道多点”整体保护格局,构建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挖掘“一支塔影认通州”“一京二卫三通州”等历史文化内涵,凸显蓝绿交织、水光映城的运河风韵,展现精致宜人、古今同辉的京华风范。
建设“千年之城”,蓝图已绘制,奋进正当时。当务之急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在打造新时代精品城市上用功发力,即:精心规划,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精致建设,让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都经得起历史检验;精细管理,让城市每一个角落都整洁干净有序;精准服务,以设施配套、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未来之城建设离不开千百万人的拼搏和努力。让我们准确把握“批复”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共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吧!(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