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红色村庄的抗日传奇

京城西行百公里,溯永定河上游的清水河而上,穿过峰峦叠嶂、沟谷纵横的山山水水,青翠的山峦中两个红色大字“马栏”映入眼帘。这就是曾经的平西抗日敌后战场指挥中心、烽火岁月中留下很多传奇故事的英雄村庄——马栏村。
走进马栏村,沿村委会前面的一条青石板路而下,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四合院,门侧题写“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里曾经是萧克将军带领平西军民抗击日军侵略者的驻地。当年,身为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萧克将军曾在这里赋诗一首,真实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诗中写道:“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马栏村是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个小山村,明代时因圈放马匹而得名。1939年1月,萧克奉党中央和军委命令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并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麾下发展了七团、八团、九团、十团及十几支抗日游击队,浴血奋战在冀热察地区。当时的挺进军司令部就设在马栏村,同时进驻这里的还有被服厂、枪修所、医疗所等保障分队,萧克将军在这里指挥了平西、平北、冀东军民粉碎日寇数次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马栏也因此成为插进日寇心脏的匕首和敌后抗日战场的最坚强堡垒。而马栏村民也踊跃报名参军,当时,在挺进军七团就有一个“马栏排”,全排官兵竟来自同一个村庄:马栏。
作为抗战旧址,马栏村内留下很多见证抗日传奇的老房子,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挺进军司令部旧址。1997年7月7日,我国第一个村级革命题材陈列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落成了,当时已经89岁高龄的共和国开国上将萧克参加了开馆仪式并题写馆名,使这里成为北京市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列馆有一幅油画,画面上描绘着当时八路军用枪打敌军飞机的场景。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日军飞机多次轰炸挺进军司令部,防空洞口几乎被炸落的土石封住。一次,日军得到情报,于拂晓时分对挺进军司令部展开空袭,投掷的炸弹就落在萧克将军居住的院子里,老槐树被炸焦,幸亏树的繁茂枝干挡住了四散的弹片,萧克将军幸免于难。
1942年,抗战最艰苦时期,我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根据地只有民兵、游击队与敌人周旋。一天,鬼子小队长带着一百多人包围了马栏,将村里没来得及转移的群众赶到村中央的戏台前,架起三挺机枪,逼问谁是抗日家属。一连问了四五遍,人群中没有一人说话。恼羞成怒的鬼子小队长将手一挥,枪栓声响成一片,一场血腥屠杀眼看就要发生。危急关头,县大队队长张崇德的父亲、63岁的张兰珠老人挺身而出,说“我是八路军家属,放了乡亲们。”鬼子问他还有谁是八路军家属、干部家属,张兰珠死也不肯说,被气急败坏的鬼子砍下头颅,血染戏台。紧接着,50多岁的女共产党员宋广福也站了出来,壮烈牺牲……
马栏,一个写满了抗日传奇故事的英雄村庄。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铭记血色往事,珍惜幸福生活,共创美好明天!
上图:群山环抱中的红色村庄

上下图:当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的院落

上下图:司令部所在院落一隅挖有防空洞

上下图:萧克将军居住的房间及使用过的物品

上图:当年的挺进军将领,共和国的开国功臣
上下图:当年的儿童团员、82岁的刘恩民老人,讲述萧克将军率领挺进军浴血奋战的故事


上下图:古老的小山村,流传着很多抗日传奇故事

(董聚山
文并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