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文化展”令人惊叹
听说国家图书馆有个展览,名为“三山五园文化展——圆明园四十景文化展”(4月28日至5月31日),获得好评如潮,遂欣然前往,为之惊叹,收获颇丰。
我们经常提起“三山五园”,到底是哪三山五园呢,未必能说清楚。三山五园乃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其具体所指说法不一,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山”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指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三山五园集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在园林规模和建筑艺术上几乎达到顶峰,假如能够很好地保留至今,该是多大的一笔旅游资源呀!但假如毕竟是假如,圆明园早在1860年便遭受英法联军火烧,1900年再遭八国联军的疯狂抢劫和毁灭,如今的圆明园只有一些残亘断壁见证昔日辉煌。至于五园中其她“姐妹”,除清漪园(地处万寿山下的颐和园内)的基本轮廓尚存外,留给世人的都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圆明园四十景文化展”精彩亮相,从中我们可以一睹“万园之园”的芳容和风韵。据悉,该展览是一个中法合作的文化项目,由中国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以彰显中国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展品分为文献展示、艺术品展示和科技展示3个类型。其最大亮点当属那套让世人惊叹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件再造版)。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宫廷画师唐岱等用绢本彩绘而成,总共四十幅,各幅附有当时的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的乾隆《四十景对题诗》,完成后将其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世称殿本彩图。《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流散海内外圆明园文物中的代表性珍品,自1928年首次复制出版《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以来,已经先后被复制十多次,但在形制、精度上均与原作原貌有一定差距。2014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首次全球独家授权并监督上海远东出版社进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大小、原材质、原样再造,从而揭开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一历史遗珍的神秘面纱,令尘封已久的圆明园文物重焕生机。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最让人惊叹的是“万方安和”,画面上的万方安和轩(又称万字房),建于雍正初年,造型独特,风景秀丽,雍正帝特别喜欢居住此园,乾隆帝曾在此殿侍奉皇太后进膳,嘉庆帝为“万方安和”题咏多达23次。万字房的建筑平面呈“卍”字形(为佛教符号,意为万事如意,非法西斯标志“卐”),汉白玉基座修建在水中,上面建有33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中间设皇帝宝座,上方悬挂雍正帝御书“万方安和”,堪称康雍乾盛世的代表性建筑艺术。
展厅中不仅有原件再造《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还有《圆明园四十景图》水彩画图册、“圆明园四十景烫样”、清刻本圆明园典籍图书和西方相关图书等珍贵文物。展览以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手段,通过高新科技的全息投影、圆明园数字电影展演等形式,立体化地呈现圆明园四十景、乾隆帝巡视江南等盛况,寓教于乐,观众在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收获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

上下图:这就是传说中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件再造)

上图: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喷水演示
上下图:海晏堂的立体展示

上下图:令世人惊叹的“万方安和”

上下图:在光影中穿越

上下图:模拟出皇宫中的我
下图:徜徉三山五园间

(董聚山
文并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