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留下先人非凡“智造”

“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发明应该是天文历法,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则应排列其后。”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他指出,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就像人的生命一样,要通过长期的延续来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发明”之所以令西方了解并高度评价,关键在于李约瑟等西方汉学家的大力推介,而实际上四大发明对于现代生活的贡献与国外不少发明创造还有一定距离。天文历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无与伦比的。
何谓天文历法?即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用以指导生产和生活。
天文历法,天文学是历法的基础。要解决历法问题,就得先开展天文学研究。北京古观象台就是研究天文学的地方,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的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且保存完好而著称,在东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当我们拾阶而上,登上高大巍峨的北京古观象台时,8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便横亘在眼前,其造型所独特、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料记载,1279年,在元大都城东南部曾建有一座天文观测台,名为司天台,上置郭守敬、王恂等人创制的筒仪、仰仪等仪器,后毁于战乱。1442年,明正统年间,复制元代仪器,并称观星台。清代改称观象台。清康熙、乾隆年间,由比利时传教士戴进贤监制,制造了8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造型美观,雕刻精湛,中西合璧。这些仪器不仅是观测天文的非凡“智造”,也是珍贵的艺术杰作,直到1929年辛亥革命后,才结束了长达500年的连续天文观测史。1956年5月,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称对社会开放。1967年,修建环城地铁时,因地下工程危及台体,因周恩来总理指示“古观象台不能拆,绕道施工”,使这座古迹得以保存下来。1979年,古观象台因连日暴雨出现坍塌、开裂,经修复后重新对社会开放,并在院落及室内陈列有筒仪、星晷、秤漏、天文图等珍贵文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场馆。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古观象台时,回首望去,但见古朴精妙的观象台与五色十色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使北京古都显更加得气魄宏大、灵动飞扬。

上下图:精妙绝伦的天文仪器



上图:天文图
上图:智慧的先贤

上图:秤漏

上图:星晷
上下图:汉代的天文仪


(董聚山
文并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