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椿之村”泗家水村(中)

泗家水村的红头香椿虽然为明清时的“宫廷贡品”,如今足以达到国宴的食材标准,但长期以来,由于村里的种植户沿袭零打碎敲式的传统销售模式,各家自种自收自卖,其收成很不理想。每年采收季节,乡亲们要么走出深山,以游商身份沿街叫卖,要么坐等客户上门。因销售信息闭塞,加之新鲜的香椿不易保存,且受到交通、天气等条件制约,香椿销售一直是个大难题。每当村民看到采摘的香椿腐烂变质或眼睁睁地看着鲜美的香椿老在树上,他们都心疼的想哭。有的村民本指望靠香椿发点小财,没料想忙来累去的,落得个陪本赚吆喝,种植积极性屡屡受挫。
好在这一篇终于翻过去了。2007年岁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泗家水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全村102家种植户纷纷入社,香椿种植从此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轨道,特别是合作社的经营优势日益凸显,贮存、销量基本不成问题,香椿因合作社而香飘山外,种植户的收成从此有了保障,每户年收入大都在一两万元。这对穷惯了乡亲们来说,仿佛与财神爷结下缘来,喜在心里,乐在脸上。
在村后山上,我们遇见香椿种植户张万良大叔,他身背竹篓,手持带铁钩的长杆,正准备打香椿。说到合作社,他话匣子打开。今天57岁的他,好不容易供完一儿一女读完大学,妻子又患癌症,这对生活本不富裕的他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好在现在政府给办了了医保,每年靠种植香椿能有个一万多元的收入,可以帮他家渡过难关。我们也衷心希望他家能和全村人一样,靠种植香椿致富,日子越来越红火;也祝愿“新农合”越走越远,让红头香椿香飘万里。(董聚山)


上下图:香椿种植户张万良的眼里充满希望



上下图:外销的红头香椿只挑选顶芽,品质更佳。


上下图: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三化”优势日益凸显

上下图:香椿深加工已纳入“新农合”发展规划
上图:修剪式采收可使来年的香椿更鲜美

上下图:红头香椿香飘山外
(董聚山 文并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