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有“看山看海”的心态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曲”。对此,欢呼“利好”者有之,畅谈“崛起”者有之,期待改革提速者有之,害怕改革革掉自身利益者也有之。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对改革释放红利的期待上看,无论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还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任务,改革涉及面之广、工程之浩大,改革所面临的骨头之难啃、险滩之难闯,都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足够大的勇气和决心。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几乎人人都渴望改革、呼唤改革,然而改革一旦动了自己“奶酪”怎么办?是支持改革,还站到改革对立面,阻碍甚至反对改革?改革必然要兴利除弊,调整一部分既得利益,普惠于广大百姓。如中央决定对一般公务用车一律取消,将公车改革20年都改不动的顽症一朝攻克,必然触及很多要权力者的利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中央下这么大的决心不容易,而且还是以条例有形式颁布铁规,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和抵触情绪,更不能在执行上打折扣。实际上,让不当利益者“损失”掉一些并非坏事,如果改革不深化,问题不解决,一旦问题成山,矛盾冲毁堤坝,既得利益者也将全盘皆失,身家性命都难说保住。
还有人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思改革,面对艰险而裹足不前。岂不知改革的机遇稍纵即逝,千载难逢。今天,我们已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必须做出果敢选择,不容我们再有迟疑。
全面深化改革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单兵突进,必须众人划浆开大船,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改革当事人。
佛家素有“六波罗蜜”之谓,波罗蜜即行菩萨道,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想想,此六种行法同我们今天改革之心态大有关联。
对于“布施”,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曾回答别人提问。“我们的人生这么有限,我们的能力这么渺小,布施出去的那一点点,真的对别人有用吗?”林清玄答曰:“我们应该学习看山看海。最高的山,它不是独自存在,也是由土石形成的。山里的一块石头、一把沙看起来不重要,但在许多关键时刻,掉了一块石头,山就可能崩了。最广的海,它不是虚幻所成,也是由一滴一滴水组成,一滴水不多,很多滴水就会成为排山而来的波浪。山水是由渺小与有限组成的,高大无边的功德之山,也是由渺小有限的功德组成的。每一个渺小有限的布施,都非常有用。”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改革同样需要“看山看海”的心态,处在改革深水区、攻坚期,面对浩大而艰辛的改革工程,谁都不能置之度外,唯有凝聚共识,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落实改革方略上“动真格儿”,决战决胜,闯关夺隘,才能让最大化的改革红利惠及这个国家,让澎湃的改革春潮化为广大民众的福音。(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