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从军旅名记到书法名家

见了王文杰,我说:“你的书法比你的军报头条更漂亮。”
王文杰,少将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1月20日至26日,“王文杰书法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闻讯后,我欣然前往。
认识王文杰,是在1986年沈阳军区新闻骨干培训班上,当时身为解放军报记者的他为我们讲课。在记者中,他属于那种“被雷劈过的”高手,其新闻敏感超强,学识才智过人,堪称“军旅名记”,所采写的稿件篇篇带响,屡屡占据军报的头条等重要版面。这对一般新闻从业者来说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也是我一路追随的偶像。他任军报记者部副主任、主任时,我曾跟随他下部队采访和报道军委领导视察部队,从中受益颇深。
后来,我从部队转业,王文杰则升任副总编、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报纸上自然没了他的动静(指发表新闻作品),没想到书法界却升起一颗耀眼新星。据悉,近十年来,他追梦二王,兼攻张旭、怀素,悟得要旨,深得精髓,渐成风格,自成一家,行草楷魏,诸体皆精,用笔流畅稳健,用墨润泽华滋,隽秀中透着古拙,飘逸而不失遒劲。
从军事记者到高级将领、书法名家,王文杰执着追梦四十春秋,几度华丽转身,一路绝尘而去,令人惊羡不已。
王将军研习翰墨有“四守”:一曰守静。称“静”是一种境界,成大事者大寂寞,成小事者小寂寞,无所事事者无所谓寂寞,一事无成者本无寂寞。二曰守清。称“清”是一种基调,练字即练心,练就一颗清心寡欲的禅心,方能写得一手散发禅味的字来。三曰守寂。称“寂”是一种克制,得意之处不得意,失意之处不失意,平平和和对待自己,平平和和对待别人。四曰守一。称“一”是一种专情。他借用一位盲人的话说:约好明天的太阳,我们不怕天黑。
将军感言:君欲练书法,功夫在读帖。
他说,读帖能养心。一部部古字帖,隐见一个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时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谈。迷进帖子的人,常常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政治上升迁沉浮,官场仕途上顺逆进退,伴着如影随形的兴奋、躁动、起伏和凄惶,都会被拒之脑外,心灵淡然如水。
他说,读帖似在读史。从篆隶纷呈的先秦、牍简双星的两汉、二王雄起的魏晋,到人诗双旺的盛唐、词藻瑰丽的两宋,以及色彩斑斓、倾覆多变的元明清,林林总总,历代更迭,都能在帖子中找到某种踪迹。
他说,读帖不仅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还要有哲学眼光。儒之中和,庄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灵,无不在书法的线条和笔画之间体现。
他还说,读帖要触类旁通,细嚼慢咽,并提倡背帖。中国洋洋几千年的书法大观,就像秋天大地里五谷丰登的庄稼,楷书如挺直的高粱,草书如风中撩动的稻谷,篆隶如埋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的马铃薯根系,而行书如翻滚麦浪。背会一个字,就收获了一捆稻谷;记在心里一个字,又如同挖出一个马铃薯,都会成为你的书法粮仓里的粮食……
如此谈论书道,可谓至简至深,令人如悟禅机。难怪将军的书法能木秀于林,直追“二王”;难怪能从他的飘香翰墨中,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魄、韵致和情怀!
(董聚山)
附:王文杰书法作品








(上图:笔者同王文杰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