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北京,成效取决于细节
日前,首都文明办向市民发出“生态文明” 倡议书,其中“停车熄火”也被列为提倡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之一,由此成为共建美丽北京的新文明行为。说心里话,在大气污染日趋恶化,已严重影响到我们生命健康的今天,对于这条举一反三、积小善而成大德的倡议,理应举双手赞同。
在今年初出台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中明确要求,在学校、医院、宾馆、商场等周边地区停车超过3分钟,驾驶者应当主动熄灭汽车发动机。然而,目前还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汽车在怠速状态下,PM2.5的排放量是顺畅行驶时的五倍以上。怠速熄火则减排效果明显,特别是老旧车辆效果更佳。比如,行驶了4万公里的汽车,3分钟内发动机熄火1.5分钟,和3分钟一直保持怠速状态相比,汽车燃油消耗减少了44%,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减少了22%和28%。行驶了40万公里的汽车,3分钟内发动机熄火1.5分钟,和3分钟一直保持怠速状态相比,汽车燃油消耗减少了42%,碳氢化合物显著减少,下降了41%。
由此看来,“停车熄火”并非一己之事,关乎生态文明的大事。如果每人都能做到“停车熄火”,对环境的影响力可不小。进一步讲,如果每人平都能从身边做起,少开一次车,多种一棵树,门前打扫净,垃圾分类放,吃饭“光盘”,不用一次性物品,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对我们的环境建设则善莫大焉。
建设美丽北京,其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细节。再好的制度规定若不能贯彻落实到位,也是枉然。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就目前而言,倘若仅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仅凭行人的“自觉”,则收效甚微。但如果从细节入手,通过在交通路口装置语音提示、为协管员配备喊话器,以及对行人闯红灯进行罚款等,并长久坚持,方能彻底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这好比一个医生,光靠微笑式服务是治不了病的,只有对症下药,方可手到病除。
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会产生涓滴成海的叠加效应。如果每个人都想投机取巧“搭便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公共文明将无人问津,公共秩序将沦为“公地悲剧”,生态环境也将遭受空前厄运。愿首都文明办的倡议化作市民的文明行为,人人给力“我的北京我的家”,共同释放环境建设“正能量”。(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