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垃圾围困、禽流感及其它
中华大地,泱泱大国几千年,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遭遇环境的困顿和迷茫。
先说垃圾问题,好像也是近二十来年的事情,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继尔发展到垃圾堵住家门口。这决非危言耸听,昨天的《人民日报》就报道了呼和浩特市“城中村”垃圾围住家门口的悲催现状,一幅幅照片令人触目惊心,屋外垃圾堆成山,连家门口那条清清的小河都几乎被生活垃圾填满,成为名符其实的“垃圾河”、“臭水沟”。从新闻媒体频频报道的垃圾问题看,垃圾处理早已成为全国性的一大环境难题,不仅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陷入垃圾围困,各地城乡都呈现日益恶化之势。垃圾处理难度之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所耗费的土地资源、处理成本及带来的二次污染等,令这个社会不堪重负,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最为头痛的一件事。
谈垃圾问题,不能不说垃圾源头问题。就在几十年以前,人类产生的垃圾不外乎灰土、炉渣、粪便之类,这些东西可都是对庄稼生长、居住环境有益之物,且自生自灭,根本谈不上祸害一说。如今不同了,产生的垃圾大多为现代工业的产物,有毒有害,且难于分解,日积月累,埋下祸根。
说有毒有害垃圾,不能不谈垃圾减量问题。其实现在丢弃的那些难于处理的垃圾,从前并非生活必须品,如漫天飞舞的塑料袋,从前没这个东西照样生活的很好;商品包装,越来越豪华,越来越沉重,连水果、螃蟹都有里三层外三层的礼盒装,耗费的是宝贵资源,产生的是大量的难于处理的垃圾。别的不说,如果政府能将大行其道的过度包装问题彻底刹住,垃圾处理问题不知要轻松多少倍。日本的垃圾之所以处理的好,一是推行商品简易包装,二是国民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混杂垃圾难于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且很难处理)。去过韩国的人都知道,很多城市街头之所以不摆放垃圾桶,在于没有乱扔垃圾现象。由此看来,只有政府抓住“源头减量”、百姓做到“分类投放”,如此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破解垃圾难题。
再说禽流感问题。近年来,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流行疫情呈频发态势,且日趋多样化,这其中既有候鸟、野禽等不可控因素影响,更有人为因素影响。如公众的环保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的问题,家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管理部门对养殖环境卫生、禽畜疫病、禽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监管不足等问题。据测算,每只成年产蛋鸡每天平均产粪约100克,一个千只规模的鸡场年排粪量约36吨,鸡场通常用水冲洗粪便,由此产生的污水排放恶化了家禽自身的生存环境,使其容易产生各类流行性疾病。同时,养殖场的各种排放物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一些养殖者随意丢弃的病死禽,也是流行疾病的传播源头。
当“美丽中国”的愿景遭遇垃圾围困、雾霾封锁、地下水污染、禽流感侵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应成为政府的“绿色担当”,并成为每个公民的“绿色行动”,这不仅关乎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的道德素养,更关乎人民群众“有尊严的呼吸”、“生命权益的保障”,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智慧的民族,只要我们上下同欲,痛下决心,就一定能够冲出环境带来的困顿和迷茫,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地呈现在世界眼前。(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