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100书之-家庭会伤人

标签:
治愈系读书心灵成长家庭 |
分类: 《心理师的读书会》 |
一、
许多心理学大家,最初自己就是一个“病人”。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约翰·布雷箫(John Bradshaw)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在遭父亲遗弃之后曾一度成为行为失控的青少年。他曾进入修僧,立志传教,又因酗酒被迫离开,最后甚至被送进医院治疗。在经历了漫长艰苦的自我疗伤与成长之旅以后,他现身说法,与数百万颗受伤的心灵一同展开回归内在的旅程。后成为专业的心理辅导谘商家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人,曾担任顾问、神学家、谘商专家及演说家,尤其对家庭、爱、自我成长和戒瘾方面颇有研究。他在PBS开设的电视心理节目和各种心理问题工作坊,出版的录象带及书籍,皆在美国市场里一枝独秀。
当初这本书的作者本身,比这本书更吸引我。也许是因为当时年轻的我自己也是一个“病人”吧。当时20出头的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就是两个字:“震惊”。在家庭温馨幸福的“阳面”的下面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阴影”。读这本书,并不是让我们去抱怨父母,或者为自己现在的不如意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而是让我们能够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路程中的种种,最终摆脱在家庭成长中受到的“不良的影响”,进而能够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活出真正的自己。
二、
1-
这个“自贬”也可以引申为个人对自己的不认可、不接纳,进一步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的深层信念。这样的信念会给人的一生蒙上阴影。我们之所以有了一颗“自贬”之心,是来自于我们成长的家庭中。
作者对自贬的定义是这样的:“自贬是一种灵魂之病,是自己对自己产生最尖锐的痛苦之感。它或许出现在我们受到羞辱而呈现怯弱之时,或是在挑战失败之时。自贬的心情是一种内心的伤痛,它将我们与别人隔离开来。(进一步引申,自贬甚至可能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所以作者说“它是灵魂的侩子手,一旦人的自贬已经内化成功,生命便会渐渐被一种心理上的麻木凌迟处死。
孩子无法认识自己,孩子只有通过父母对自己的“映射”来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说孩子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是父母教出来的,而且孩子会依照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那父母怎样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自贬)的心理呢?作者认为是父母采用“遗弃的方式”来控制孩子所造成的。父母“遗弃”孩子的方式有:对孩子情绪的表达漠不关心、对孩子施加身体、精神、情绪方面的虐待,利用孩子来满足父母自身的需要,利用孩子来维持或挽救婚姻等等。
当一个孩子有了“自贬”的心理之后,那么孩子就会压抑和隐藏真正的自己(或称“真我”)并且,“假我”的出现。因为当内心有了“自贬”的声音,“面对真正的自己”便成为一种痛苦的体验,进而基于补偿与逃避的心理,人会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以便让自己生存下去。“假我”的好处是可以保护自己避免看到压抑的真正的自我的痛苦和内心的寂寞。乃至多年之后,个人的“真我”将变的麻木,乃至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进而“假我”会让人去拼命从外在去获得满足,努力讨好以获得外界的认可,想要更多的钱、更成功,乃至会产生强迫性的沉溺性行为,比如嗜酒如命,购物狂,乃至性与毒品。
2-
父母应当是教育和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孩子,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很多父母无法培养出健康的孩子,是因为他们从小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教育也往往都是“有毒性”的,结果错误和痛苦,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如果不经反省,将继续传递。
作者总结了父母经常会用七点“毒性教条”来控制孩子。
(1)
(2)
(3)
(4)
(5)
(6)
(7)
进而这些毒性教条会灌输给孩子一些错误的信念,进而影响孩子一生:
(1)有责任感才会有人爱你。
(2)憎恨可因压抑和禁止而消除。
(3)父母应当享受尊重,只因为他们是父母。
(4)儿童不值得尊重,因为他们只是小鬼。
(5)服从能使孩子坚强。
(6)过高的自尊是有害的
(7)对孩子温和是有害的
(8)对孩子严厉和冷漠,能让他对现实生活有更好的准备。
(9)表现出来的行为比真正的为人更重要。
(10)人的身体是肮脏的。
(11)强烈的感觉是有害的。
(12)父母没有欲望,也没有罪恶感
(1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些有毒的信念,往往会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毒性教条会鼓吹孩子是父母的财产,支持体罚,否定平等民主式的亲子关系等。并且不能批评父母和家庭,压抑感受。······不成熟的小大人心中藏着一个灵魂被扼杀了的孩子,真我已被破坏,假我制造成功,他相信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3-
我这个心理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做家庭系统的工作。因为往往发现孩子的“症状”只是表面之下是一个已经病的很严重的父母或家庭。也就是说,家庭不只是一个造成问题的原因,家庭本身即为患者,家庭成员的不正常只不过是家庭病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已。
围绕着“家庭系统”做工作,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个突破。
传统的心理疾病学说往往偏重于孤立的研究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现象,而家庭系统则着眼于个人与家人的互动关系,它更能揭示个人心理形成的深层原因。从我这个心理师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症状下面往往是一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系统论最早是在生物学领域中发展出来的。德国生物学家(Von Bertalanffy)对于系统的定义是:“一群互动的分子”这个界定,这个定义很触动我。我觉得再也没有比家庭成员中更容易彼此“互动”影响的“分子”了。也就因此,孩子是如此的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或好或坏的影响,都会轻而易举的“拷贝”在孩子身心之上。
4-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系统”的定义:“一群互动的分子”这句话,或者说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家庭系统”动力的运作,我来举一个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子。
一对夫妻领着自己10岁的胖儿子来咨询,因为他们的儿子,总是不能停止吃东西,总是不停的在吃,结果已经130斤了。而通过咨询发现,这个停不住吃东西的胖孩子,表面看起来他的贪吃是“疾病”,然而事实上是因为,从孩子4岁开始,他的父母便经常争吵乃至动手,孩子经常处在父母的“战争”中。后来而当孩子发现,在自己吃东西的时候,父母会不吵架。或者自己在拼命吃东西的时候,父母的注意力会从对彼此的争执上“转移”到他身上,这样父母的战争暂时平息了。也就是说,这例个案的深层动力是: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总吵架,用自己拼命吃东西,来缓解父母之间的争执,进而将父母的注意力和精力“吸到”自己这里,进而将家庭的核心问题,由父母的争吵,改变为自己的贪吃与肥胖。,也就是孩子在潜意识中,用这样的方式“牺牲”了自己,而拯救和平衡了家庭中父母的战争。
这就是“系统的动力”。
后来,当夫妻双方能够意识到这样的“系统动力”,进而改变和修善了彼此的关系,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之后争执渐渐减少,家庭渐渐和谐之后,孩子的“贪吃”果然慢慢减轻了。
所以,我们也经常会称这里的这个肥胖男孩,是这个家庭的“替罪羊”,也就是说他的问题不是这个家庭的真正问题,他只是一个“替罪羊”。
以此例可以进一步引申说,其实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本质,其实都是一个家庭的“替罪羊”,是一个家庭“系统动力”运作的结果。
5-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
所以,塑造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孩子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之中。也就是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是健康的呢?
作者认为,在健康的家庭中,角色是灵活及可转变的,其转变是温和的;角色互换及互动是健康而有弹性的。例如这个月爸爸可能是替罪羊,下个月是妈妈,再下个月是孩子,于是家庭中的焦虑和痛苦不会只由一个人吸收和承担。
也就是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健康家庭: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成长空间;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赖之间的平衡;它能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成长的机会;它是建立自尊的地方。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我们就会达到作者所说的成为“成熟的人”——能区分并接受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能建立清楚的自我界限(self boundary),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也能够和自己的家庭系统建立起良好而有意识的关系,但是又不会过度的溶入家人的生活而迷失了自己。心理学也将之称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也就是这个人能够和父母分化,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有一种健康有效的沟通方式,健康的沟通方式,作者认为需要:1能够自我觉察2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受3说话要避免‘以偏概全’‘过度简化’和‘扭曲’。并且健康家庭所需要的最后一项沟通技巧是:“给予正面回馈的能力与勇气。”(对于塑造孩子的自信自尊,最后一点尤为重要。)
相对于不健康家庭中的“毒性教条”,功能良好的健康家庭也有自己的“家规”。然而健康家庭中的家规不是僵硬的。虽然家庭成员之间并非没有冲突,事实上“允许冲突”是亲密关系及健康家庭的标记。不健康家庭的成员们不是黏成一体、彼此同意不要有任何不同的意见,就是彼此疏离、退回自己的角落不表达意见,这样就不会有冲突发生了。良好的家规如下: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以及面对面的加以解决。在一个健康家庭中,往往“家规”是这样的:
1-
2-
3-
4-
5-
一个健康家庭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有着两位有高度自尊及自我接纳能力强的父母,他们就会懂得如何去照顾自己的需求,而不必利用子女来获得力量、满足和安全感。
在怎样做个健康尽职的父母方面,作者提到了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的五种天赋的“自由”,也就是说父母要赋予孩子在成长中这五种自由:即-
(1)
(2)
(3)
(4)
(5)
作者认为,我们达到“完全的自我接纳”和人格整合,进而产生巨大的个人力量,都将从上述的五种自由中产生。因为,当一个人完全“自由”的时候,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来解决问题、满足需要,而不需要耗费精力于瞻前顾后,人的功能渴望得到充分发挥。
健康的父母,要允许孩子“自恋”。每个孩子都需要在幼年时期获得一种健康的自恋的满足,这种自恋当得到父母的许可及满足。因为孩子会从父母的镜子中照见自己的样子。在生命的早期尤其是头三年中,如果抚养我们的父母真正的喜欢完美,并且真诚的映照我们的形象,我们就会十分幸运的用用下列福分:能保持进取的动力,而不必担心父母的打击;能发展自主的能力,而不必担心给父母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能体验“真我”,拥有自己真正的感觉、想法,父母不会灌输过多的“应该”、“必须”、“绝不能”;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需时时讨父母欢心,因为父母已是自足而完整的;能成功的与父母分离,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所以,若是身为父母的大人在早年“自恋”的需求被剥夺时,他也就不可能欣赏孩子的自我陶醉,因为人没有办法付出自己所欠缺的东西,甚至于在自己欠缺的情况下,会不知不觉的用他们来满足自己。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印,只不过是自己曾经受过的伤。
6-
婚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父母双方各自的状况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家庭的基础。父母是家庭的建筑师,不健全的家庭来自不健全的婚姻,而不健全的婚姻是由两个受内心空虚所驱策的人所建筑起来的。并且悲哀的是往往不健康的人会吸引和和他一样的人,反之亦然。而当两个不完整的人在一起时,他们的本能是要对方来弥补自己的缺憾,而没有余力去肯定对方。两个分化良好的人在彼此之间会有下列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跟别人是不尽相同的;自己在身体、情绪以及智能上跟伴侣是不相同的;自己是唯一能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任的人。
走出迷恋粘结的爱情:
良好婚姻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两个完整的人“决定”要共处在一起,然而他们都知道没有了另一方自己仍能好好地活下去。与这种观点相反的是:追求一种纠缠不清或过分亲密的关系,彼此都相信没有对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我们年少时被灌输的观念,使我们以为这种难舍难分的关系才叫真爱。女人们更是被教导要把命运托付给一个好男人,并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这种“真爱”其实是一种沉溺性的关系,双方都相信自己不能没有对方,只要其中的一方成长或者改变了,这样的关系便会陷入危机当中。流行歌曲也大力鼓吹着这种观念。现在的流行歌曲也鼓吹这种观念。他们美化受苦,并强调自己的快乐完全取决于别人。例如,‘“你是我的一切”,“没有你,生命便没有了光亮”。而我们是听着这些歌长大的,尤其是人格形成的青春时代。音乐对非语言的潜意识部分影响很大,因此当青少年开始学习爱及人际关系的时候,往往会被不断地灌输“”爱情就是一切“的错误观念。然而事实上,过分“粘结”的爱情往往将是婚姻的坟墓。
确实,恋爱可能是所有关系中最具有“沉溺性”的了。“坠入”爱河并非因为爱,而只是一种生理上的亲密感,此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界线崩溃并有强烈的情绪变化。爱的关系能够占满人的心灵,像止痛剂一般解除焦虑和痛苦。这种经验倘若占满整个意识,就也成了一种沉溺性的上瘾反应。其实,爱是一种承诺,需要克服懒惰和恐惧,愿意冒险暴露自己,并冒着被拒绝的危险去付出。因此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意志和抉择的行为。真正的“爱”始于“自爱”,以及对自己的珍视;我们必须学会重视自己才能重视他人,否则爱可能就会陷入互相依存的“缠结”或“粘结”的陷阱。
建立起健康的婚姻:对于健康的婚姻,首先彼此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感情之上。它不是一种情绪化的选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因此他们选择彼此为伴侣,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贫贱富贵、疾病健康、环境顺逆)都至死不渝。良好的婚姻需要两颗彼此真诚相连的心灵。并愿意为了对方的幸福而让自己不断成长。在健康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知道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快乐负起责任。并且清楚,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从依赖外界(别人)到依赖自己的过程;婚姻关系需要两个长大成熟的“大人”,而长大成熟意味着能够脚踏实地以及独立自主的去生活和面对社会。反之,两人都拥有不完整不成熟的心灵,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不能是健康而功能良好的。而空虚和心灵贫乏的人,需要借着别人才能使自己变的完整。他们会说:“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因为他值得自己有能力让自己变的完整和充实,他们寻觅伴侣是为了追求真爱而不是要寻找一个帮助自己变得充实和完整的人,他们说的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他们的爱是给予,而非需求。并且在健康的夫妻关系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两个人都必须承诺遵守某些纪律。史考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作者》)认为以下四个原则是建立纪律的方法,它们能使生活中的痛苦减轻: 1)能够延迟满足; 2)接受自己的责任; 3)诚实无欺,忠于真实; 4)为了灵性成长,节制某些本能的欲望。
7-不健康家庭
共同依存(co-dependency)是不正常家庭系统的主要结局——家人放弃了自己的感觉和欲求,完全锁在家庭的痛苦之中。造成家庭病态的原因,主要是父母自己小时候也深受毒性教条之害,并且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不加思考的继续执行它。
病态家庭的共通处:1、控制:个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感觉、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2、完美主义:永远要把一切事物做得正确而完美。3、指责:当事情出错或结果不好时,责怪自己活指责别人均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4、否定自由:完美主义不允许负面的感受和不理想的欲望,因而限制了自由的心灵。5、不准表达: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往往需要保持缄默。6、粉饰太平:这个规则让个人永远只看事情的光明面,要粉饰太平,佯装幸福,隔绝任何负面感受,这使得家庭系统保持封闭,不具弹性······
当我们不知不觉的控制了孩子,使孩子重新经历我们幼年的遭遇时,我们其实是想要赢回当年被父母夺去的力量和尊严。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印,只不过是自己曾经受过的伤。情绪压抑多年之后,个人的思考能量已被毒害和削弱。被冻结的心灵有如出现故障的录音机,只是重复地放着相同的老歌。
8-踏上自我疗愈的旅程
我们在家庭中受伤,于是我们可能会有沉溺性行为,乃至成瘾。美国有6000万的人饮酒成瘾;我们会充满自卑、内心混乱,让我们的生活一团糟。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们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然而作者和我个人多年的经验都证明:“我们会在家庭中受伤,但也会康复。”的事实。作者本身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并有多年的酗酒行为,前半生中他几乎都是在混乱和不幸中度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通过自己的成长和改变,而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畅销书作家。作者的经历,让我们相信,我们内心的伤痕能够通过自我的成长来获得疗愈。方法有:自我探索、心理咨询治疗、参加小组成长、直到我们能够爱自己,疗愈自己内心的那个内在小孩,然后最终能够看到自己的“真我”是无限而具足一切的。
不管你采用何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往往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疗愈第一阶段——重振意志:我们开始接纳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并了解你的快乐完全来自于自己;开始信任自己的感觉、直觉和需要。
疗愈第二阶段——寻回自我:爱的意义是要克服怠惰及愿意付出时间和注意力;拥抱自己内在失落的孩子是自爱的开始,这是对自己的终身承诺。记住,在所有你认识的人当中,你是自己唯一永不会失去的朋友。
疗愈第三阶段——返璞归真:我们经常投射自身的感觉、思想及态度给周围环境,借着扭转自己的世界观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即用内心的信念创造外在世界,而非外在世界决定我们的信念。
自我疗愈的过程是不容易的,甚至需要我们拿出内心最大的勇气和坚定。然而这世界上,如作者、及无数如作者经历的人都在向我们证明:“我们可以重塑自己的生命”。
最后摘录出作者在书结尾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现在我不再害怕进入自己的内心,也不再因为改变熟悉的方式而焦虑。我所体会到的喜乐可用托马斯·伍尔夫的话来形容:放弃你所熟知的,你将知道得更多;不怕失去所拥有的生命,你将获得更伟大的生命。
离开你亲爱的朋友,去领会更大的爱。
去找寻一个地方,比家更温暖、比地球更宽大。
对于这一切,我要再加上一句话:亲爱的朋友,请你也去用心寻找,找一个永不被遗弃,永不再孤独,且不必被完美主义驱策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心灵。
三、
1-“翻旧账”不是为自己“找理由”。
每一个家庭都有它的“伤人”之处。反省自己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给自己“疗伤”的过程。不成熟的人,看过这本书后可能会对父母有所抱怨,而成熟的人,不会埋怨父母,因为他会看到,其实父母也是“受害者”,进而对父母有一种慈悲与理解。并让自己成长,不再让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拷贝”父母的命运。我始终相信,我们的父母,都已经尽己所能的把自己最好的给予我们了,如果没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个原因:一定是他们自己也不具有。
2-面对“伤痛”不能压抑,甚至也无法“超越”,而只能“穿越”。
一切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本质是,心理能量“固著”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创伤事件中。
而如果我们对我们的过去视而不见,故意压抑和不愿面对,虽然可能不会被“触碰”到“痛点”,但是也可能我们也就永远无法真正释放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全部的心理能量于真实的生活中。
3-读此书,最终是让我们明白一个真理:我们有“重塑”自己生命的能力。
是的,如果说人生的头20-25年我们几乎是被父母塑造的自己所延续的惯性存在的话,那么从此之后,当是我们自己“重塑”自己的开始。我们保留父母给予我们的良好的品质与特征,慢慢突破父母身心上的狭窄与局限,最终能够成为我们真正的样子。
四、全书精髓
·自贬是一种灵魂之病
·“假我”的好处是可以保护自己避免看到压抑的真正的自我的痛苦和内心的寂寞。
·人类最大的悲剧是: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是谁。
·系统的定义是:“一群互动的分子”
·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印,只不过是自己曾经受过的伤。
·当我们不知不觉的控制了孩子,使孩子重新经历我们幼年的遭遇时,我们其实是想要赢回当年被父母夺去的力量和尊严。
五、
探索我们的家庭,重塑我们的生命。
治愈系100书之《生死学十四讲》: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c0j8.html
治愈系100书之《谁动了我的奶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c1ez.html
治愈系100书之《心灵七游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c4fk.html
治愈系100书之《海鸥乔纳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c6gy.html
治愈系100书之《为自己出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cbi8.html
治愈系100书之《西藏生死书》: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co4u.html
治愈系100书之《四个约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bd4f4d0101d6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