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师李楠
心理师李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92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魔鬼的态度

(2013-07-10 09:42:25)
标签:

魔鬼

心理

电影

成长

情感

分类: 《电影·疗愈心灵》

面对魔鬼的态度
                                                    文/心理师李楠

人与魔鬼的较量,一直很吸引我。

《少年派》和《浮士德》两部电影从东西方的角度表达了对待“魔鬼”的态度。

观看电影《浮士德》,是我一段痛苦的过程。很多人质疑这部电影也可以得威尼斯金狮奖,这种质疑大可不必。只凭“浮士德”三个字,只凭着母题——人与魔鬼的较量,这电影就值得得奖,不管它最终拍成什么样。

在歌德的原著《浮士德》中的开始,上帝与魔鬼墨菲斯托设定了人类理性能否战胜诱惑的赌注。

影片中的主角浮士德是一个不快乐的,内心有许多压抑和渴望的,然而仍然不向自己欲望低头,仍然坚持善良的人,然而欲望的力量还是大过理性,为了得到少女和爱情而将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而影片的最后是,在地狱阶梯般的山峦、喷发的滚烫泉水的路上,浮士德撕毁了卖身契,然后拿大石头一下子、一下子把魔鬼砸死了,然后走向远方。说实话,导演用这样简单的方式处理人和魔鬼的较量,让我觉得有些像个小学生。

而在《少年派》中,魔鬼的代表则是“老虎”。

在电影的结尾,当主人公讲出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事实上,真正的事实是第二个故事:是主人公、母亲、厨师、水手四个人在船上。厨师杀死了水手和母亲,派则在巨大的愤怒下杀死了厨师,那只凶残可怕的老虎其实就是主人公本人。真相过于残酷,于是有了占据影片大部分内容的第一个奇幻的故事:派、老虎、狗、斑马、猩猩。

在第一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和老虎相处、较量、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影片的精彩精华处就在这里。(在这个过程中,我看的很兴奋。)这显然是一种“隐喻”。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一只凶残、狂暴的老虎,它可以象征着我们的动物本能,也可以象征着我们内心的魔鬼。东方的思路和西方的不同,就在于,不是消灭魔鬼,而是调伏魔鬼,乃至和魔鬼成为“朋友”。

写到这里,想到佛经记载乔达摩悉达多成佛的前夜,有许多魔鬼来扰乱,既有武力攻击的,也有色欲诱惑的,都来进攻。然而悉达多始终端坐在菩提树下不为所动。而最终成佛。从心理学来看悉达多的这个过程,就是他最后整合自己心中神性与魔鬼的过程。魔鬼不能被消灭,只能被转化和接纳。最终在他的心中没有了魔鬼与天使的对立,最终成佛。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门东方的技术叫“意象对话”。很多人可以在咨询师引导中,可以呈现出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意象。比如情绪比较抑郁的人,出现的意象可能是骷髅或者女鬼。那么想要治疗她的抑郁,不是杀死女鬼或者逃跑,而是走近女鬼,给予女鬼以关注和温暖,然后让女鬼表达她的压抑和痛苦,然后通过这样的工作,来慢慢的转化女鬼。当女鬼慢慢被转化后,抑郁情绪便得到愈合。

从某种角度上讲,魔鬼其实只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内心中各种负面情绪幻化所成。

所以如果我们面对魔鬼的态度只是简单的逃避、乃至杀死。那么其实逃避的和杀死的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而无法得到心灵真正的解脱与自由。

 

 

图1:杀死魔鬼,奔向远方的浮士德

面对魔鬼的态度

 

图2:抱着老虎的派

面对魔鬼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