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及其现代诗研究--非马诗歌之题材类型(2)
(2015-04-06 09:49:40)
标签:
非马江慧娟高雄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
分类: 转载 |
【资料库】非马及其现代诗研究,硕士论文,江慧娟,高雄师范大学,林文钦教授指导,2004年。
第 二 节
「我喜欢从诗里看人生。这当然跟自己写诗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文学反映人生,特别是作为文学尖兵的诗。诗人一般都比较敏锐,常能从细微平凡处见出全貌,在纷纭的浮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与真相,给我们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惊喜。」[10]就因为诗人对着周遭生存环境以及大自然的热切情感,再加上寻求探索生命本质与真相的好奇心,致使诗人能从一些平凡无奇的自然景象中,挖掘出万物循环的生存法则以及对於生命思考的阐述。若将非马所创作之诗歌作品以此主题加以析分归类,则大部分呈现於「地志诗」一类作品。
(一)自然理络之哲思
所谓「地志诗」,一般而言,乃是指诗人选择某个风景,如特定的乡村丶城镇丶溪流丶山岭丶名胜丶古迹,透过诗意的描述,佐以风土民情丶人文历史的回顾与触发的思虑,便可称之为「地志诗」;且在一般的作品当中,不论中外皆然,大都带有道德层面的启示[11]。虽非马於此类作品中,道德层面之述说较少涉及,然在自然生存规律与人类性灵及情感层面的抒发上却有更大空间的发挥。而诗人撷取自然之景以为心灵触动之效,就犹如《文心雕龙·物色》一篇所言之:「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屈平所以能洞察《风骚》之情者,抑江山之助乎?」非马直可谓得其真趣也!而其诗作中所呈现出之意境,美妙之处就在於诗人总以最精炼的口语,道出一种形象化甚为丰满的哲理或万物运行规律之探索,其内涵之深度与广度,更可由每个读者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做出独到之演绎。诚如〈瀑布--黄石公园游记之一〉一诗:
吼声
撼天震地
林间的小涧不会听不到
山巅的积雪不会听不到
但它们并没有
因此乱了
脚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向着指定的地点集合
你可以听到
融雪脱胎换骨的声音
永远是那麽
一点一滴
不徐不急
诗人对於自然间的美景,不仅只着眼於瀑布所呈现出的盛大气势,更深入探求其所蕴含的存在意义。就算它的吼声撼天震天,广受注目;然而,他却仍坚持自己的步伐,走自己的路。它永远都是那般「一点一滴/不徐不急」,似一位气定神闲的慈蔼老者,澄明的洞察万变世事的一切。而於其中,诗人所阐述的,不仅是自然间万物所依循的运行规律,对於人们而言,对生命所应秉持的生活态度及面对挫折时应坚持的刚毅理念,更与此有着莫大的相应之处。而诗人自身,更是常以此诗作为自身於创作时的写照,因为不受外界纷然事物的干扰,所以,对於自己所坚持的诗路及创作,总是秉持着「一点一滴/不徐不急」的悠然自适。
又如〈山涧--美国烟雾山游记之一〉一诗:
「这些喜欢恶作剧的石子/总爱站在/水流必经之路/扯她们的头发绊她们的脚/看她们左躲右闪/气喘呼呼奔下山去//石子们知道/娇嗔的水流/心中正暗喜/自己的婀娜多姿/水流也知道/顽皮的石子们/一天比一天/更光滑圆润」
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相合相生,相互依恃,坚硬的石子能溅起晶莹的水花,而柔韧的水流,却能使坚硬的石子逐渐圆滑,而这正是自然界中生物生存的定律之一。而人生存於现实社会中,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与连结,不也正如石子和水流一般?而如何在人际互动之中取舍建构出一平衡基点,相信应该就如同石子一般,是在与水流不断的琢磨碰触中,逐渐雕琢出属於自己的圆满曲线。
再如〈蓝脊山道--美国烟雾山游记之四〉一诗:
「每转一个弯/便有一个令眼睛一亮的/崭新风景/在那里引诱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哗哗舒展//从嫩黄到深红到焦褐到/拒绝变化的绿/就这样在树上在空中在地面/在我们应接不暇的眼睛与心里/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是自然界的万物,也是人心恬然自适的期许。人生的变化不就如同风景变换一般,在不同阶段的转换中,都存在一定的时空定位与美感,而人类性灵上的澄明与升华,更是需要在繁杂的人世中,探求出属於自己的领域及空间。虽然在过程中,或有艰辛,或有挫折,但只要秉持着坚定的毅力,妥善的规划,仍能成就一个自我的圆满结果。
此外,就如〈巨杉--优山美地游记之四〉一诗所陈述的:「从天上直直伸下来的/神们的巨脚/暂时在这里停息/等摇晃不定的地球恢复平衡/再举步向前」,累了,就稍作休息,储备精力;等准备好了,再往下一个挑战出发,就如巨杉一般,永远依循着闲适自然的步伐,迈向属於自己的未来。〈观瀑之一--黄石公园游记之四〉中诗人对着万马奔腾的水壁,所「滔滔涌现/禅机」是对自然万物的景仰,亦是诗人自身对生命的体证与领会。〈中途喷泉盆地-黄石公园游记之三〉中,诗人迫切需要兜售土产的小贩,提醒他「这是人间/而他是/一个过境的观光客」。对诗人而言,游历此地,固然为一过境之观光客;然而对漫漫时空而言,每个人是否都是时空历程中的过客。而在观光客闲适自得与当地人民辛苦讨生活的对比之下,人类生存的意义隐含其中,随人臆想。而〈塞尚的静物--巴黎游之二〉一诗中,香蕉优雅的弧度温柔轻揽桔子的浑圆,其所呈现出的圆融之感,是否正传达着人世间事物交合的恒常法则与所欲达到的美妙境界。
(二)现实人世的关怀与省思
如同往常的诗歌风格一般,非马於地志诗题材一类的作品中,仍然保有对现实社会及人世的关怀之情。在诗人於异地游览之时,极耳目所见,虽是名胜古迹之美,然在诗人心中,却触发出意趣之上的深沉省思。诚如〈艾菲尔铁塔2--巴黎游之五〉一诗:
尘世的欲望
越堆越高
终於连宽大为怀的上帝
都忍不住俯下身来
一手把它拔掉
没想到
钢筋水泥的基脚
竟如人类的罪孽
根深柢固
稍一用力
便拉成一把尖矛
直直刺向
天空的
心脏
夜夜
我们听到
光怪陆离的梦
自失眠的巴黎冉冉升空
如饱胀的汽球
在它上面噗噗
爆响
宏伟高耸的艾菲尔铁塔,是法国的独特象徵物,多少外国的人们都想一睹其丰采。然而,在诗人的观感里,这座建构庞大的建筑物,却是人类无止尽的欲望所堆叠起来的成果,就如一把尖矛直刺入天,连上帝都无法忽略其存在;而光鲜亮丽的巴黎城市,虽负载了众多人们的梦想,却也逐渐成为隐藏人类罪恶的渊薮。诗人於此地志物上,一方面见识到了文明发达的辉煌表徵,而另一方面,却为人类因时代进步所带来人类灵魂的沉沦堕落,充满着忧心忡忡的愁思。
又如〈神庙的完成--希腊游之二〉一诗:
「直到/木板的庙顶/倾塌腐烂/石柱纷纷出头/撑持天空/这神庙/才算正式/完工」
或许这是人类的自古以来的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吧,事物必须历经时空的磨练之後,才能显其价值所在。有形的事物,如古迹名胜等,越旧越久远便更值得人们珍惜保存;然而,对於无形的知识宝藏以及道德伦理的教化,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逐渐遗弃与淡忘,而这才是诗人所与隐含的深义。
又如〈皮萨斜塔〉一诗:
一下游览车我们便看出了局势
同大地较劲
天空显然已渐居下风
爲了让这精彩绝伦的竞赛
能够永远继续下去
我们纷纷选取
各种有利的角度
在镜头前作出
努力托塔的姿势
当地的导游却气急败坏地大叫
别太用力
这是一棵
不能倒塌更不能扶正的
摇钱树
「这是一棵/不能倒塌更不能扶正的/摇钱树」,一方面明确道出了现今社会所造就出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也间接昭显出人心沉伦的可悲。在现今社会中,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并无法提升精神文明的层次,在多数人的观念中,物质的追求与享受成了生命存在意义的全部内涵,就连在享受美好景物的同时,也不忘用功利的眼光细细评判一番!
此外,如〈阿波罗神庙--希腊游之三〉一诗中:「观光客/聚拢在这神庙前/孜孜听取/年轻导游口中/指引迷津的/神谕」,其所阐述的无非是人心的迷惘似乎并不会因时代的进步丶科技的发达而有所改善;所以,在屡次的古迹巡礼之中,人们都似乎想从远古的记忆中,寻求作为往後旅程依归的一丝线索。〈塞尔苏图书馆--古城游之二〉中,道貌岸然的绅士们在「赤裸的女人身上」所抚读的那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还有那些回肠荡气死去活来的史诗」这般的作为,却也成了罗马文明产生的另一功臣?〈巴特摩尔大厦〉中诗人对那些在豪门大厦中所见识到的仅是空虚华美的表像,却对深层的文化涵义全然无知;并把「杜甫」与日渐风行具有减肥作用的「豆腐」混为一谈的观光客的庸俗形象,给予尖锐的嘲讽与描绘。〈印地安保留区赌场-美国烟雾山游记之二〉中一群没被白种人赶尽杀绝的印地安人,设置了一个光明正大丶灯火辉煌的陷阱,诱骗着各色人种的进入,是生存的考验,亦是现实世界的残酷。而在〈娼馆--古城游之三〉中,热烈提供了修心养性的好所在:娼馆与图书馆,不论是古是今,总会包你称心如意!
在此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通常会以同理心之状态,将自身设想处在对等事物的境地,并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彷佛它具有感觉丶思想丶情感丶意志和活动;同时,诗人自己本身也会受到此种错觉的影响,而与事物发生牵系,进而产生同情与共鸣等感受。而此便是所谓的「移情作用」[12]。就「移情作用」此一观点而言,洛慈有一深入论述,其言:
「我们的想像每逢到一个可以眼见的形状,不管那形状多麽难驾驭,它都会把我们移置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这种深入到外在事物的生命活动方式里去的可能性,还不仅限於我们人类相近的生物,我们还不仅和鸟儿一起快活的飞翔,和羚羊一起欢跃,并且还能进到蚌壳里面分享它在一开一合时那种单调生活的滋味。我们不仅把自己外射到树的形状里去,享受幼芽发青伸展和柔条临风荡漾的那种欢乐,而且还能把这类情感外射到无生命的事物里去,使它们具有意义。我们还用这类情感把本是一堆死物的建筑物变成一种活的物体,其中各部份俨然成为身体的四肢和躯干,使它现出一种内在的骨力,而且我们还把这种骨力移置到自己身上来。」[13]
因此,诗人除了将自己契合於事物景象之中,体现出其本质上所代表之意义,并且还能从其中探索出源源不绝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深沉思索,这正是非马於此类作品中最为鲜明的特色,亦是「移情作用」於诗歌创作中最极致的展现。所以,於诗人的观察感受中,庙宇丶山水丶花草丶落叶乃至於地标物,不再是毫无生命丶冰冷坚硬的物质,於其诗歌作品中,它们都成了自然生存法则与生命意义最佳的代言人,而此,更体现并验证了诗人从细微平凡处见出全貌,在纷纭的浮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与真相,给我们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惊喜的创作理念,直可谓践其真义矣!
-----------------------------------------------------------------------------
[10]非马〈从两首诗看男女关系〉,1998年。
[11]於地志诗中要有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用具体事实点染地方特徵,大抵以叙述者放眼所及的领域为准,想像的奔驰则不在此限内。据说中古世纪拉丁文里就有「地志诗」这个诗类,十八世纪传到英国,十九世纪浪漫诗里已有不少描写大自然风景的作品。赖芳伶〈杨牧山水诗的深邃美〉,《现代诗的语言与教学》,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2001年,页236。
[12]
弗列德里希·费肖尔《批评论丛》5卷:其将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徵作用」,说这种作用就是「对象的人化」:「通过常堤到的紧密的象徵作用,人把它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fühlt
sich hinein)自然界事物里去,艺术家或诗人则把我们外射到或感入到(fühlt uns
hinein)自然界事物里去。」,资料转引自《现实主义的美学》朱光潜着 金枫出版有限公司 1987年7月。
[13]洛慈 (Lotze,1871~1881),《小宇宙论》第五卷第二章,资料转引自《现实主义的美学》 朱光潜着 台北
金枫出版有限公司 198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