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浅谈
(2020-02-03 10:17:42)分类: 阅读课程 |
《儒林外史》浅谈
《儒林外史》如其名字,所写人物多为读书的儒生,但它又不仅是写儒生,而是由儒生这一圆点扩散开去,拉一张网,与他有关亲戚朋友邻居等人全都纳进来,揭露整个社会万象。所以,读本书有种读世态万象之感。总体感觉是不喜欢读这样的书,其内容过于现实,人物过于平凡且芜杂,生活过于琐屑,文笔又过于写实。感觉有点儿像农村的赶集会,一群人熙熙攘攘拥挤在村边大道,脚下是灰尘垃圾到处飞的土地,上面是各色花样各类琳琅满目的物品,而人们毫无嫌弃边逛边吃边议论,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群人都是一副画面。且采撷几个印象最深的说说吧!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本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书中有几类“士林”人物,试分析如下:
命运翻天覆地变化者:主人公周进、范进。
周进出场时已经六十多岁,按照年龄来看应该属于“爷爷”辈的人物了,却被迫和孙子辈的梅玖论兄弟,被一群年轻人嘲笑。后来坐馆亦被辞,只能跟着姊丈做生意记账,在看到贡院后一头撞在号板上,差点撞死;救醒后满地打滚的哭,直到哭出鲜血来。不忍看此情形的生意人们给他凑钱捐监录遗(补考),结果一路畅通,直到中了进士,升了御史。生员考试遇到五十四岁范进,出于同情心多看了几遍文字,直到看出门道圈了第一名,然后才有了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发疯的后续,然后范进也一步登天。周进范进二“进”,之前两人都是生活清苦可怜可悲,周围随便人都可以随意折辱,后来都生活富足甚至位高权重,周围人百般巴结谄媚,这都是“一张卷子”的功劳,影响的是整个人生,改变的是整个地位阶层。和其相比,现在的高考虽也有改变地位阶层之功用,但比较而言高考后未知内容要多得多,也不具备一夕之间使人生翻天覆地变化之功效。本书从“二进”开始叙述,他俩的境遇也是四境之内其他同类人物的遭遇,他俩的追求也是其他人的追求,他俩的变化也是其他人向往的变化。
借着自己地位为害乡邻者:严贡生、汤知县、王惠。
这三人都是儒生,地位不同,却都又一个共同点——危害四邻。严贡生对于乡邻讹猪毁约;帮自己的弟弟死后,不关心后事,眼睛只盯着其财产去向;最可恶的是船上用“云片糕”骗掌舵的船钱,无赖之至!汤知县是为官者,不仅不为民做主,并且还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行为宗旨,搜刮民脂民膏,家里吃饭用具竟为银镶杯箸、象牙筷,但他还要顾作清廉,枷死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教老师父,引起回民鸣锣罢市。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最可怕的是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就是这样的人,宁王正在江西造反,他竟毅然上任,做了朝廷钦犯,只得落荒而逃,不得已出家为僧。书中虽没有详细叙述“二进”做官后的情形,但从这三人的为官情形,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社会吏治为官之乱,读书儒生之可恶。
读迂读傻害人害己者:鲁编修与王玉辉。
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可惜的是只有一个女儿,于是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鲁小姐学问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女儿不能去考试,希望就放在好女婿身上,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没想到这蘧少爷却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不仅小姐伤心,连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被气得病发。后来听说自己升了侍读,竟然痰病大发而亡。他的眼里,除了读书中举,其他都是不务正业,其女深受影响,对丈夫百般挑剔,可想生活会是怎样不顺。王玉辉做了多年秀才,立志要纂写礼书等弘扬礼教。女儿出嫁不到一年丈夫病故,其女决心“跟着丈夫一处去”,夫家望其劝阻,他反而鼓励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你竟这样做罢!”等女儿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并批评心痛女儿哭得发昏的老妻是“呆子”。直到自己女儿被县里请旌为烈妇,制住入祠,门首建坊后,王玉辉才转觉伤感,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可憎否?鲁编修毁了女儿幸福,王玉辉要了女儿性命。
忘恩负义者匡迥,冒名顶替者牛浦郎:
前面三类都是名副其实的儒生,而牛浦郎和匡迥就只能算作是想做儒生的人了。但他俩名义虽不及,事迹却不差。匡超人原来是一个比较勤恳淳朴的农家子弟,先在柴行记账,后来又以测字为生,在杭州城隍山遇到了马纯上,马二劝他读书制艺,应试科举才是“荣宗耀祖”,“显亲扬名”的唯一途径,并且资助他回乡攻读。接着他在家乡又遇到了乐清县知县,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在资助他的恩人潘三被捕后,匡超人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对入狱后的潘三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这个昔日的纯朴少年已经变成一个毫无廉耻的吹牛家,虚伪透顶,狡诈至极。
牛浦郎原为乡间的一位少年,识些字,也读些书,尤其爱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冒充牛布衣。他洋洋自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了摆阔气招待董老爷,要自己的舅丈人充当仆人捧茶;离开芜湖拜牛玉圃为叔公,吹牛撒谎;到安东以牛布衣之名在县衙门揽说人情,又重婚黄家,继续招摇撞骗。牛浦郎与匡超人原本都是聪明乖巧的青年,同样经历了堕落蜕变的过程,但又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同而不同”互相补充,社会风气如此,又有几人能免俗。
幼稚可笑与享乐至上者:娄三娄四陈四爷。
娄三、娄四公子是书中幼稚善良之辈,身为相府公子,手握一副好牌,却打得稀巴烂。俩人因科场失利而对朝廷满腹怨言,并对同样科场失利且“英雄”所见略同的贡生杨执中产生了钦慕之情,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笑话。杨执中此人乡试考了十六七次连个秀才都不得中,管账支差,个人事业一事无成;教育出杨老六好吃懒做偷窃的社会败类儿子;结交朋友权勿用(“全无用”),坑蒙拐骗,口头禅就是“我和你至交相爱,分甚么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老权成了相府的座上宾后又把张铁臂这个假“侠士”引荐给娄三、娄四公子。所谓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这两个公子也算作是拿钱买教训了。和他俩相比,后文陈木南陈四爷借钱嫖娼后赖账逃走就更是让人无语之至。这种种状况,在现实中确有可能出现,作者毫不客气拎出记下,真如鲁迅评价所言。
其实书中并非黑暗一片,依然有无数闪烁光辉的形象在其中,这些正面人物形象是作为“儒林”群丑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他们鄙弃功名富贵,不愿与社会上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有些人甚至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全书一开始就“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正面人物王冕;
挥金如土,轻财好施,虽受周围人侧目依然不改,散尽家财后安于山川朋友之乐;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敢于藐视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的杜少卿。
另外还有蘧景玉、虞育德和庄绍光,武林界有萧云仙,汤总镇,凤四老爹,女奇人沈琼枝,这些都是书中闪光人物,哪个要想分析都可长篇累牍。可我实在不擅长。
另外本书需要注意的是反讽手法的运用也值得深究,以后有机会再研究吧!。
附录: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鲁迅)
文学常识
第一关:你得考上县学。这是基层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兴办的官办学校。考上了就叫生员,具备了在往上一级考试的资格。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考之前的会考。考不上的叫做童生。童生不是按照年龄来的,你要是80岁还考不上生员,你就还是童生。那是悲惨的不得了的事情。
第二关:府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后,还要参加地级市的府试。
第三关:院试。通过地级市的考试之后,可以去省城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就叫做秀才。这代表着你已经进入了上流社会,照以前的说法,就是农村户口转成国家户口了。秀才成为官员的预备队了。你见了县官不要磕头了,官府也不能随随便便把你抓起来痛扁一顿了。一般的人见了你,要叫老爷了。这个就是在全省范围内选拔的人才。
第四关:秀才的年度考核。不是说你考上秀才就能参加上一级的考试了,还要考试靠成绩说话,秀才考试分成六等,只有一等和二等的才可以参加上一级考试。
第五关:乡试。这是三年一次在省城或直辖市举办。考上了叫举人。举人就是有了做官的资格了,即使再往上的考试考不上,也可以做官了。所以范进才高兴的发疯。
第六关:会试。这也是三年一次,考上的叫贡士。
第七关: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考上的叫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