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文明的必需,然终不是生命的必需。生命如雷亦如电,如梦亦如幻。生命是一叶小舟,在波纹瘦粼的湖上,处处有着落,又处处不留痕迹。生命的价值在于心灵的玄想、幻想和梦想的飞升,在于认识自己。”
这是重庆巴蜀中学一个叫张引的女生写的作文,稚气未脱小童鞋却能如此深刻,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金奖是理所当然的。评委的首肯,可以看作那些叔叔阿姨对人文情怀倍加珍视的自然流露。人毕竟不是机器,只有机器才完全依赖科技。
忧郁的人文气质,似乎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但却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调调儿。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杞人忧天的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并且日甚一日。每次聊到这样不着边际的话题,朋友们都要对我肆无忌惮的取笑,说你该去看心理医生了。我生气,说老子自己就是心理医生,还去看医生?我真有病啊?
朋友说,医生能治好病人,但不一定能医自己。问你究竟怕什么、忧什么?
无言以对。这种忧虑,并不是核子武器、生物病毒、克隆真人、大气污染。。。这些具体事情可以解释的。我始终认为,科技的发展,其正效应、利是主流,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如太阳般温暖光明。但其负效应、弊也不可小觑,它像一道云层,越级越厚、越来越暗,最终会不会在文明的天空中遮住太阳的光辉?在某个时候,也许是2012年某一天,伴随2012年第一场雪,一场由人类科技文明酝酿的豪雨夹雪从天而降,昼夜不息。而那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建造理想的诺亚方舟。
呼唤低碳生活,人类似乎看到文明不知不觉进入了更年期。过度的开发透支、一味的兴奋勃起,并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长寿、生生不息,也是人类文明本身所不能承受之重。有人说,发展科技正是为了追求低碳,二者并行不悖。我认为这是偏激、不准确的,充斥着谬论、悖论。要知道,低碳和科技,本是不在一条道上的陌路人,一个如莲步轻移的羞涩少女,一个如健步如飞的亢奋猛男。如今非要让二者拜堂成亲,他们会举案齐眉、百年好合吗?我觉得,同床异梦的可能性更大。
科技带来的正效应被人类消耗,淘汰成负效应,而负效应却无法消耗和化解。拜赐科技,真能将科技本身带来的负效应消弭,从而离低碳生活更近一些吗?这无疑像一个人要将自己排除的东西,加点作料又吃回去。
前面是两条路,追求低碳,将科技的发展有条件制约,让日子过得平淡从容;或者继续发展科技,依赖科技,在无休止的利弊博弈、得失折腾中一条路走到黑。能否在低碳和科技之间寻求一条中庸之道,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而假如科技无所不能,便了无意义。”16岁的女孩能做出这样的判断和选择,让我很想尊她为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