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里的美食
(2018-10-30 14:42:06)
标签:
美食美文闲聊 |
分类: 闲言碎语 |
喜欢美食,也喜欢做美食,更喜欢与美食有关的文字。
最初迷上的文字美食,是汪曾祺的《端午鸭蛋》。“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寥寥数字,却画面感极强,也极富诱惑力。我原对咸蛋并无特别的好感,可“吃”过汪老的 “高邮鸭蛋”后,就对“吱”的一声冒红油的咸蛋莫名有了亲切感。自此每次吃咸蛋,我都要用筷头扎一下,在吃之前,感受那“富得流油”的视觉愉悦感。后来读金琪的《饾饤琐记》,“在我一生所吃过的食品中,还没有一种在香、腴、隽、爽上能够比得上酪的。它定型在碗中,表面洁白如雪,平滑如镜,形质又像豆腐花。入口酥溶,奶香四溢,可以算得上冷食中之逸品”。虽未吃过文中的酪,但读了这样生动的文字,仿佛正有一勺酪含在口中,不由得让人口舌生津,喉结上下蠕动,隐约一股香醇清爽的气息正在唇齿间萦绕。闲暇之余,借由这些兼具色、香、味、形的文字“品尝”各种美味,倒也是回味无穷的。
慢慢读得多了,发现文字里的美食不仅具有可读性,还兼可操作性,一些文字活脱就是一道菜谱。汪曾祺的《做饭》里,“菠菜洗净,在开水中焯至八成熟,捞出过凉水,剁成菜泥,挤去菜汁,以手在盘中抟成宝塔状。香干切米粒大,泡好虾米,切姜末、青蒜末、分别堆在菠菜泥上。好酱油、醋、香油放在茶杯内,菠菜上桌后,浇在顶上,将菠菜推倒,拌匀,即可下箸”。简洁的文字畅快明了,同时也详解了这道凉菜所需的食材和做法。之前的我只知香干拌马兰,此菜是江南人家初春时节的心头好,只可惜马兰的季节性太强,节气一过就只能等待来年。而汪老自创的“拌菠菜”弥补了这一缺憾,异曲同工的做法让平头百姓的餐桌又添了一道家常美味,同时又因汪老典故,给此菜又添填了一种别样滋味。作协主席铁凝的《我在奥斯陆包饺子》也让我打开了厨艺思路,在此文中我惊讶地发现,饱含汁水的西红柿竟也可以拿来包饺子的,操作的秘决就是把西红柿去皮去汁即可。这道把老外一家吃得满头大汗的西红柿饺子配方很简单,西红柿、摊鸡蛋、鲜猪肉和葱头即可,可在此之前我从前未敢把西红柿和饺子联系在一起。铁凝在文中说,“丰富你的菜谱,便是丰富你生活的精致”。想到读书之外还有这样的厨艺收获,怎么不让人欢喜。
当然文字里的美食,吸引我的更多是美食背后的情感。《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用妈妈寄来的粉丝做菜,回答荷西是被冻住的“春雨”、用海苔做寿司卷,说是反用的“复写纸”、用小黄瓜代替嫩笋,让荷西老板称赞说是一生吃得最好“嫩笋片炒冬菇”。看完不禁莞尔,为三毛的幽默机智叫好,也为她在恶劣的沙漠中还能保有这份生活的情趣而折服。一蔬一饭里藏着三毛的智慧,也是两人平凡温暖生活的写照。梁实秋的《北平的零食小贩》里,梁先生凭借回忆罗列了民国时期北平的多种零嘴小吃,还有北平各大餐馆的招牌菜,如数家珍的记述里透着对故乡的眷念。梁实秋晚年寓居台北,其幼女梁文蔷回忆,父母和她喝茶闲聊时,话题多半是“吃”,从当天的菜肴说起,有何得失,再谈改进之道,话题最后,总是怀念在故乡北平时的地道做法,一家人于是陷于思乡的惆怅。这一腔的思念,后来汇聚成了《雅舍谈吃》,而书里的每一道美食,也是作者每一次深入骨髓的思念吧。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这是文字里的美食的最大魅力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