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本应喜气高兴的日子,却因家中老人骑车被撞而变得一下凌乱起来。二老都八十五六岁的人了,平时虽然有点高血压,但身子骨倒还算硬朗。平常在乡下种点自留地,收点菜籽山芋等,还养些鸡、一日三餐也自己打理,我们只要有空回去看看就好,如今安稳平常的日子却被突然而来的车祸搞乱了套。
公公住院期间,家里人请了假和他大哥轮流陪护,住了半个多月。老人还好没骨折,但脑子撞伤内出血,出现了日夜颠倒的情况,晚上比白天精神活跃,不睡觉,总要起夜,白天则迷迷登登地没有精神,眼皮总耷拉着,吃饭都要人喂,把陪护的哥俩折腾得不行。医院三个人一个病房,其中一个做了开颅术,身上连了不少仪器,只要一项身体指标不正常,机器就不停鸣叫,然后医生护士过来一翻诊断处理,折整出很大的动静。就是指标正常,也是一会要吸痰、一会要翻身,搅得一屋子人都睡不好。考虑到老人没什么硬伤,目前以观察静养为主,在医生说可以出院的情况下大哥把老人接回了家。由于我们在外地,出院后以他大哥一家照顾为主,周末休息日我们就立马驱车上高速往家赶,真是休息比上班累。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他大哥本来脾气就暴,老头子撞后脑子不清楚,行为出现了混乱,晚上不停地起夜,搅得他也休息不好,日常的照顾护理自然就粗暴简单了。婆婆原本手脚虽然不利索,但还能磨磨索索地打点日常饮食,老头子一病她吓得不行了,身体也不对劲了,直说浑身痛,啥活也干不了,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更让人心烦的事,老太太看到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急得逢人就叨叨“这下哪能啊、这下哪能啊”(这下什么办),如祥林嫂一般叫得人心烦意乱,他大哥自然对老太太就没有了好脸色。大哥一家子白天都要上班,一天三顿也就只能送早晚两顿,有时只送一餐,不送饭时,老人就吃些饼干面包凑合。家里人心肠软,看到家中这般乱相,急得直掉泪,可无奈在外地工作,又不可能长期请假在家照顾父母,左右为难,内心很是煎熬。我们能想到的就是请个护工帮忙,这样让他大哥可以有休息的时候。可不知怎的,他哥不同意。没办法,另找亲戚商量也没个头绪,匆匆两天,走时我们塞给他两千元钱,算是这个月补给他的辛苦费。回来的几日,他哥又来过多次电话,说情况不乐观,老头搞得他快吃不消了,家里人没办法,只能又重提请护工的事,并表示请护工的钱我们出大头,或者不行全由我们来出,那头没声了。
马上元旦放假了,这个假期注定又是个忙碌的日子,前几天上超市采买了一些面包饼干肉松,今明两天再做些馄饨包子带回去,放冰箱给老人准备好,期望老人吃好了能早点恢复。想到那句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至理名言啊。
前阵子,家里人买了不少板油熬猪油,剩下不少猪油渣。这东西在几十年前可是好货。小时候,母亲每次都会把猪肉上的肥肉剔下来熬猪油,熬了就积在陶罐里,因此家里的那只绿色猪油罐常年不空。猪油有时母亲会用它烧菜,更多时候是用来拌在面条和馄饨里,在那清汤寡油的年代,那一层晶晶亮的油花能让人食欲大开的。刚出锅的猪油渣酥脆香浓,特别是沾着些瘦肉的油渣,炸过更有嚼头,好吃得停不下来。母亲不吃肥肉,但油渣作馅包的馄饨母亲是吃的,家里的油渣也常常被母亲拿来做馄饨吃。如今提倡少油少盐的时代,不作兴吃猪油渣了,不过偶尔吃一次过过瘾还是没问题的。直接入口怕是吃不下了,拌在香菇馅里作包子饺子馅,那是香到不行的。冬天了,为抵御寒冬,还是要有点油膘才行,吃点油渣以抵御寒冬,同时回忆回忆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撒着蒜末一起拌着吃,是母亲一向最喜欢的方式。


材料:猪油渣、
香茹、肉馅、馄饨皮、盐 、糖、胡椒粉等

制作:将猪板油洗净,切小块,锅中放少许清水,小火,将板油放在锅中,不停翻炒,水会慢慢收干,油会慢慢浸出来,熬到板油炸干,成硬硬的一块捞出。
将猪油渣、浸泡过的香茹、新鲜肉切碎搅拌在一起做成饺子馅,包成饺子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