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家迁居宜兴之前,从没听说过乌米、也没看见过乌米、更没品尝过乌米。初次在餐桌上见到乌黑发亮的乌米饭时十分地新鲜和好奇,这样乌漆麻黑的东西是怎么弄出来的?味道好吃嘛?细细品味过后,就立刻对乌饭那诱人的清香、乌亮的色泽、劲道的口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上网查资料得知,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安徽宣城、南京溧水、无锡宜兴等一带的民间习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乌饭草”的灌木叶子捣碎后,取其乌黑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浸染,再经文火蒸煮便成乌饭,清香可口,别具风味。关于乌米饭的来源传说有很多,其中宜兴版的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故事源于佛经《佛说盂兰盆经》。传说目莲和尚的母亲因在世贪念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为母亲准备的饭菜总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能吃上饱饭费尽了心思,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咀嚼,发现这种树叶虽叶汁乌黑,却香润可口。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应该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了。于是目莲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卒们不再争抢,目莲的母亲也终于吃上了饱饭,后目莲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江南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米饭,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没想到黑漆漆的乌米饭还有这样感人的人文内涵,吃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其实吃乌米饭的风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大诗人杜甫就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描述吃乌米饭对身体的好处。清朝诗人屈大均也有“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的记录。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也载有“王圣俞云,乌饭草乃南烛,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乌饭者是也”。就这样乌米饭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为民间的传统美食了。
《本草纲目》记载:乌药叶属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下通少阴肾经,可见吃乌米饭的功效不小。煮妇每年都会在乌米上市时节从菜场小贩那买些回家品尝,也算入乡随俗了。今年有同事送了些,有机会赶早尝鲜了。回家电饭锅蒸了一小碗,因为同事家的乌米是用糯米参杂了些粳米染制的,吃起来非常的劲道,当天蘸了白糖吃后还剩下不少,第二天不想重复原样吃法,想着做成糯米烧麦应该不错。放些肉,放些菜,有肉有菜有饭,再配一碗米粥,一顿晚饭又可以打发过去了。这个烧麦内心是黑米,想想这不就是“黑心”烧麦嘛,哈哈,不过咱真不是“黑心”食品啊,咱是纯天然的“黑色”健康食品啊。

放了红绿蔬菜的黑米烧麦真是靓眼呢。

象盛开的花朵吧,也算给乌米花一样的吃法了。
做法:饺子皮八张、黄瓜、胡萝卜、五花肉、乌米适量。

市售饺子皮,用擀面杖的一头用力擀压饺子皮边缘,边转边擀,使饺子皮的四周延展开呈荷叶形。(不想揉面就直接买饺子皮了,自家擀的面皮会更大些)

一一如法炮制。

乌米洗净冷水电饭锅上蒸二十分钟左右。

蒸好的乌米光亮乌黑。

黄瓜、胡萝卜、肉切丁。

先下肉末翻炒变色。

再放胡萝卜翻炒,洒一些水焖煮一会。

最后快熟放黄瓜,放盐、糖等调味料。

黄瓜翻炒片刻后放蒸熟的乌米一同翻炒入味,至水份收干即可。

五颜六色的烧麦馅,这样吃也不错呢。

取擀好的一饺子皮,包入乌米馅。

收起。

烧麦合笼后,在中上部位置用食指和拇指收紧成瓶颈状。

瓶颈处用香葱扎住收口,然后将上部荷叶边拉展开。

花朵般绚烂的烧麦,看着就有食欲呵。

一一填馅收口整形。
上笼蒸十五分钟左右,热水的话可以销短些,因为馅料都是熟的,表皮蒸熟即可。
色彩丰富、馅料丰富、口感丰富的江南特色乌米烧麦。

摆盘上桌开吃了。

秀色可餐。

看着真叫美呢。

出水芙蓉。

这样的食物才真叫美食哈。

看着养眼,吃着养胃的乌米美食

春天来了,花儿开得灿烂吧?

春天里的花样美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