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一族难于讲出无房一族的痛
(2013-07-15 05:34:26)华西都市报专栏【蓉城有米】
对于有房一族的我来说很难讲出无房一族的痛,因为这就如同每天吃着大肉的人却要给想要饥饿的人讲述食肉是如何的无趣一样,其实再宏大的道理也解决不了为房所困的年轻人的受伤心灵,在这里也不过作为一个行业讨论罢了。
当今的社会已经不是那个孩子们看见飞机、火车都要尖叫的年代;更不是那个十多平方米房间拉着布帘房子住着两代人的年代,有无住房早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成家立业的重要标志。就在日前,创业教父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如果现在买房压力太大,不如调整好心态,先安心工作,等自己的薪酬高了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房产。这话才刚出口,就有年轻的网友表示,这道理是没错,但我们家的老丈母娘能同意吗?这话语间透着现在年轻人的无奈和现实。
正处在创业阶段的大多年轻人不得不面对当前的高房价和创业难的双重问题。既要创业,又要置业,这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先创业是不用质疑的,先置业也是无可厚非的,各有各的紧迫性,关键取决于你所处的条件状况。对于家庭条件好一点独生子女的年轻人,置业自然变得轻松起来,家里老人会把享受房改红利省下的那些钱再加上一家人几十年的积蓄拿出来承担了首付,那自然是轻松了许多。
但如果是对于来自农村的更多的年轻人来讲这就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就已经是一件难事了,再要想谈上一个好一点的女朋友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记得电视剧蜗居里有一段台词写得是:“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二千五,孩子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 这话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是如此的贴切。
昨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在比赛场的起跑线上,一个富二代站在大奔上,一个穷二代拉着坐着父母的破板车,画外音幽幽地说起:老師說“人生的起跑点都是一样的?”我想所有人的答案都不言而喻,但是在当今社会更多的人还是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网上有数据表示在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远高于英国的37岁,和德国、日本的42岁。假定中国年轻人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仅仅工作5年,他们就要去面临购置总额超过百万的房产,如果没有借助父母的帮助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
相反在欧美国家的青年大都比较独立自主,习惯与流动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把人生的目标设立的更高更高。在他们眼里30多岁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实属正常,和朋友一起租用一套住房都是他们通常选用的方法,这样也可以避免每年的房产税和各种物业管理费支出,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享受生活乐趣上。
这就是不同国家年轻人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年轻人仿佛毕业就被推进一条人潮涌动的单行道,头脑里冠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人流推动着我们向前走,停不下来,还不能转向往回走,来不及细想,也没有时间细想,懵懵懂懂的被推着向前,时时的感觉是奋斗不易,唯有忘记了把理想忘在了哪里?
在我看来,先创业也罢,先购房置业也罢,关键不要迷失了自己,穿上合适的鞋往前奔跑才能制胜。还是回到那张起跑线的漫画,李开复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释然:“只要跑道够长,汽车会没油,下面的那位还是有机会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