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烹饪与营养 (二)

(2008-08-18 08:53:21)
标签:

保健

饮食

杂谈

一、加热对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影响

    在烹调中,食物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均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一部分可溶性物质,如可溶性蛋白质、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和酰胺等,逐渐溶解到汤中;另外一部分则在受热过程中,改变了形状。

    例如:肉类蛋白质受热凝固、血红蛋白被破坏、使肉色由红变成灰色:结缔组织(筋、肉膜、韧带)的胶原,变成胶质使汤汁变粘;肌肉纤维彼此松离,使肉质变得柔嫩;水份和各种可溶性物质从肉组织中排出,溶于汤肉。

    再如,蔬菜受热,细胞膜破裂,水分、无机盐及水溶性维生素排出;淀粉粒膨胀;蛋白质凝固;半纤维素、果胶等物质,受热吸水变软,便于人体消化;但纤维素并不发生质的变化,因而不能被人体吸收。

各种营养成分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对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烹调过程中应注意方法和火候。下面分别阐述各种营养成分的受热变化:

    1、蛋白质:蛋白质受热凝固后不再溶解在水中,却变得易于消化。过度受热则变性程度加强,并开始分解,出现硫氢基或生成类黑色素,使菜肴呈现褐色素,风味变劣,营养价值降低。如烧焦的肉、炸老的鸡蛋、煎糊的鱼等。

    2胶原、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蒸煮后软化,变成溶解于热水的白明胶。白明胶可被人体消化利用,含有数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多。白明胶遇凝凝结,镇江汤包、水晶肴蹄等,就是利用白明胶热溶冷凝的特性制成的。

    3、脂肪、鱼、肉类的脂肪组织,受热后一部分分离溶出,适当的加热烹调不发生质的变化;但过度受热则氧化分解,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过氧化类脂,油脂中的维生素A、D等,也会因氧化而丧失营养作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在强烈下会发生聚合作用,从而使营养价值降低。

    4、淀粉、淀粉受热发生糊化,于是粘性增大,易于消化。糖结构中的羧基,在加热过程中可与氨基酸结合,生成赤褐色的黑色素,在强热下成色焦糖化,对食用价值有一定的影响。

    5、无机盐:动、植物食品中都含有无机盐,无机盐在受热后随组织内部水份一同溢出。如骨头经煮后,其可溶性的钙、磷、钠等,大部分溢入汤中;钙、镁在酸性条件下易被解吸,遇醋酸后产生醋酸盐,可以更好地被人体利用。因而用醋做糖醋鱼、糖醋排骨、醋溜白菜等,都是提高营养价值的烹调方法。

    6、维生素:烹调过程中,食物中水溶性维生素所受破坏和损失程度大小顺序为:维生素C>B1>B2>其它B族维生素>A>D>E。

    ①维生素C:极不稳定,易受空气、日光、碱及加热的破坏。温度越高,烹调时间越长,光照越强,加碱越多,损失越大。

    ②维生素B1:在一般的烹调温度下B1的损失不大,其损失率为10-20%。强热或遇碱则破坏惨重。维生素B1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以水冲洗或加水烹制,维生素B1流失较多。淘米时反复冲洗,做捞米饭等等,均可使谷类中的维生素B1流失于汤中。

    ③维生素B2:也因溶于水而遭受损失,但维生素B1略稳定;维生素B2也怕碱,遇光也会受到破坏,因而在加工和烹调时应予以注意。

    ④其它B族维生素;皆溶于水,怕碱畏光,加热中损失较少。

    ⑤维生素A: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易氧化;加热时维生素A损失不大,在一般的烹调过程中损失率为10%左右。

    ⑥维生素D:耐热,不溶于水,并不怕酸、碱,所以在加热烹调过程中损失较少。

    ⑦维生素E:不溶于水,也不怕热和碱,烹调时几乎不造成损失。

二、常用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由于导热材料、加热时间等条件存在着差异,所以各种烹调方法对不同原料中的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尽相同。

    1、煮:以水作导热材料,将食物煮熟的方法。可使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部分水解,对脂肪则无明显影响,有助于人体对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水煮往往使水溶性维生素和钙、磷等无机盐溶于水中,如不连汤一起食用,则营养素丢失较多。例如,水煮蔬菜持续20分钟,则有30%的维生素C被破坏,另有30%溶于汤中。其它耐热性不强的维生素B,也会遭到破坏。倘若再加点碱,则全部维生素C和B都将惨遭破坏。

    2、炖:也是以汤水为导热材料的烹调方法,火力较小,时间较长。肉质须炖至烂,在炖的过程中,其纤维间的结缔组织被破坏,部分分解为白明胶;肌肉纤维松散,易消化。水溶性维生素及无机盐有一半左右溶于汤内。

    3、蒸:以水蒸气导热致热。维生素损失量与煮相近,唯无机盐不因蒸发而流失。

    4、焖:微火长时间焖至软烂。维生素C和B损失较大,但可提高人体对其他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率。

    5、卤: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部分溶于卤汁中,脂肪也可减少一部分,使食物变得较易消化。

    6、煎:以油为导热材料。煎的温度比煮高,时间却较短,因而维生素损失较少。

    7、炒:急火快热,除维生素C损失较多外,其他营养素均保持得较好。但干炒黄豆将使部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遭受破坏。

    8、熘:熘与炒火力及时间差不多,只是溜往往要加醋及勾芡,结维生素起到了保护作用,故维生素损失量较少些。

    9、炸:因油温甚高,所以一切营养素均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蛋白质可因炸焦变质而降低营养价值,脂肪也可因炸受到破坏而失去其功能,甚至妨碍维生素A为体吸收。挂糊上浆后炸制,则可避免上述重大损失。

    10、烤:分为明火烧烤和间接烤两种方式。明火烧烤对维生素A、B、C的破坏较大,脂肪和蛋白质也易变性;间接烘烤使原料生成硬结层,可减少内部各种营养成分的损失。

其它烹调方法与上述各种相近,原料营养成分的损失、成品菜的营养价值也大同小异,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