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浙07)嘉兴文生修道院和天主堂(国7)
标签:
思泉的博客【国保打卡】嘉兴文生修道院嘉兴天主堂嘉兴天主堂保护工程 |
分类: 嘉禾纪事 |
(文生修道院和天主堂)
嘉兴文生修道院是与天主堂合并升级为“国保”的。
文生修道院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解放街道航明社区光明街153号,也称遣使修道院,西紧临京杭大运河,是一所专门培养遣使会神职人员的学府。
文生修道院占地面积47.5亩,其中建筑面积5677平方米,为西式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除西翼三层外,其余均为二层。兴建修道院时,院内栽满香樟,至今树龄均超百年。
文生修道院作为天主教会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其典型的西式建筑特色也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
为它专门发过博文,这里不再赘叙,有兴趣的朋友可链接《【嘉兴古运河游】(9)——文生修道院,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
本来不准备另发文,囿于前面这篇博文是2014年发出的,当时“文生修道院”正在修葺中。时过五年,已经完工,主体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有了新的内容,决定发本文,让大家再看看如今的模样。
前不久专程走了一趟,拍了一些片子。
(用手机扫了一张全景片)
-
原来临时置于“船文化博物馆”内的“嘉兴运河文化”展示馆,搬到“文生修道院”的南侧翼楼的一楼。
这对于加强运河保护宣传管理工作,发挥文保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其作用显而易见。
展示馆分为6个展厅,5大板块,从嘉兴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价值等方面,通过实物图片的展出,全面系统地反映嘉兴大运河文化遗产。
五个板块分别为“运河古今”、“水孕嘉兴”、“嘉禾道中”、“繁华流年”和“保护传承”。
“运河古今”,主要介绍了历代运河的变迁。运河不仅给嘉兴带来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还促使漕运制度、圩田系统和城镇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嘉兴一跃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粮食基地。这些又反作用于交通运输,有力地推动了运河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那些展板上的嘉兴运河历代变迁有看头,逐板载于后。
“水孕嘉兴”,主要介绍大运河与嘉兴城及市镇发展的密切关系。南北大运河的正式贯通,打破了嘉兴长期偏安一隅的封闭状态,成为嘉兴及市镇发展的助推器。
“嘉禾道中”主要介绍大运河嘉兴段的水工设施及其物质遗存。为保证运河持续、畅通地运输,历代不断修建和维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运输储存设施,以至于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散布在“嘉禾道中”,诸如,长安闸、杉青闸、烟雨楼、石门湾、分水墩,以及长虹桥、闻店桥、秀城桥、司马高桥和虹桥等丰富的运河景观,也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
这些遗存大多已经发过博文,思泉的《【嘉兴古运河游】》系列(总共108篇)里可以找到,不多赘叙。
“繁华流年”,主要介绍与大运河嘉兴段相关的名人、民俗、文化交流等。
悠悠运河水为嘉禾大地提供着流动的生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心态,演绎出嘉兴“文化之邦”的美誉。
其中分有“地自繁华”、“文气浩荡”、“文化交融”和“民俗遗风”等篇章。
这些在思泉的《【嘉兴古运河游】》系列(总共108篇)里同样有过细叙,不再逐一历数。
“保护传承”,主要介绍近年来嘉兴在大运河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保护修缮、宣传展示、公众参与等内容,让历史传承流动,让遗产持续呈现活态。
与文生修道院联袂升级为嘉兴天主堂。
嘉兴天主堂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紫阳社区紫阳街51号,又称圣母显灵堂、圣母堂。1917年意大利籍神父韩日禄发起并主持修建,1930年全部竣工。建筑总占地面积1934平方米,有大堂、钟楼、神父楼和神职人员住房等建筑多处,四周庭院宽敞,当时号称“远东第三大教堂”。
天主堂规模庞大、工艺精美,体现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技术水平,是嘉兴近代的标志性建筑,反映了嘉兴近代广泛的多元文化交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自附近的高处俯拍天主堂)
2014年为它发有专文,见《【嘉兴古运河游】(57)——天主教堂,当时的中国第一、远东第三》。时过五年,如今仍处于破败的状态。最近前往拍过片子,见以下几篇片。
去年10月份传出消息,天主堂将要开始修缮。
如何保护这一古老的建筑,专家们持不同观点,一种建议类似于意大利保护模式,就是“废墟保护”;还有一种提议进行完全的修复,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争论。
至去年,嘉兴文物保护部门、相关建设部门最终敲定了保护修缮方案,正式的《嘉兴天主堂保护工程》方案已经出炉。
据说保护修缮总方针是:“原址、原貌、原用途、原规模进行修缮,最大限度恢复历史原貌,保持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根据方案,将对文物本体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建筑修缮,以及局部复原。
“方针”很诱人,结果如何,将拭目以待。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甚至照抄了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