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运河游】(9)——文生修道院,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

标签:
思泉陋室文生修道院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国保”单位嘉兴古运河游 |
分类: 嘉禾纪事 |
(文生修道院一角)
与落帆亭隔古运河相望,有一座值得一书的建筑群,那就是标题上写的“文生修道院”。
就藏在古运河畔的这道大门内。
-这是上世纪初的西式建筑群。在1903至1908年间,它是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后来因为北方来的修生水土不服,在北京另建一座),专门培养神父的。是天主教中国遣使会在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延续时间最长的修道院。据说从1909年至1941年的三十余年间,文生修道院共培养12年制(!)神父155名,被派往全国各地教堂任职。

-
大运河“申遗”也有它的份。
-之所以有此殊荣,那是因为它是中国早期教会建筑的代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实物例证;还因为它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还因为它那典型的西式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特征。
先看看这张修缮单位绘制的平面图,对建筑布置有粗略的了解。
-修道院建筑群左右对称分布,坐东面西。不太常见的正面朝西建筑,是否就因为要面向古运河?恐怕只有当时的策划者才能说得清。
主体部分平面呈倒“凹”字形,正面部分二层九开间,南北(“百度”上的介绍方向有误。这里予以更改,以下同)两配楼,各十二开间。
主体建筑的正中有一小钟楼,钟楼有圆窗。被脚手架挡住,看不清。之所以修缮工程久拖不竣,据说就因为钟楼外形的改造方案一直未确定、未审批,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姑妄信之。
-
算了一个数,“三十余年间,文生修道院共培养12年制神父155名”,就算教师人数与修生人数相近,常住人员不足百人(据说常驻修士四、五十名),56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人均学习(工作)、生活面积相当可观,是如今许多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所不及。——闲话一段。
主楼后面(东部)建有面积不小的单层教堂。

-
因为对天主教一无所知,也因为之前从没来过,脑海了浮现不出曾经的情景。
那天,里里外外就思泉一个人,古朴,静谧,安宁,充分感受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只是卫生差了些,毕竟正在修缮中。
最后有个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修缮翻新后的五千多平米的建筑面积派什么用途?没人能够回答。

-
与“文生修道院”联袂晋升“国保”的天主堂,离古运河远了些,不纳入本系列。在这里留个脚印,适当的时候再来说它。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章,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