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有来生》:大闷片有大笑果

(2009-09-30 23:58:25)
标签:

影评

爱有来生

俞飞鸿

段奕宏

娱乐

http://movie.yntv.cn/category/2021301/2009/07/17/images/2021301_20090717_403.jpg

 

片名:《爱有来生》

编剧/导演: 俞飞鸿

主演:俞飞鸿、段奕宏

类型:爱情

上映日期:2009年9月3日

 

 

《爱有来生》:大闷片有大笑果

 

 

有一句来自围棋界的俗话叫做“长考出臭棋”,意思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件事想得太多、酝酿得过长,未必会产生好的结果,自己以为思虑周全也很可能是在往一根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具体到影坛来讲,千万别被某某导演“N年磨一剑”这样的宣传语唬住,应该想想,一部电影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过程才能诞生,那当初的创意是否已经不合时宜,表现形式是否与时代审美大异其趣。而且导演一旦自恋起来是相当要命的,很容易对自己的心头好产生执念,认定自己选择的主题、表达方式都是最适合影片的,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大众既定的观影情趣和习惯。眼下由演员转型导演的俞飞鸿酝酿长达十年的《爱有来生》,则将导演的自恋程度和影片的糟糕结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爱有来生》虽然打了个鬼片的擦边球,但一点鬼气皆无,观众如果想在本片中寻找受惊吓的刺激感觉,可以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全片从头到位就段奕宏一个“鬼”,不仅不吓人,而且很有爱,带着一脸温情脉脉的表情给俞飞鸿讲故事,如果不是还有一阵风倏忽来去的本事,都快让人忘记他是鬼了。不玩惊悚效果讨好观众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是影片一开始就摆出一副闷片的架势,场景简单,角色平淡,先铺叙述段俞飞鸿的夫妻情,才轮到段奕宏讲故事,而且故事内容没有很快进入影片核心爱情戏,而是在前世里段奕宏与土匪头子哥哥的兄弟情,以及在土匪山寨的成长经历上费了不少笔墨,让人看得提不起劲。

好不容易等到段奕宏骑马外出偶遇俞飞鸿,四目相对就要发生故事时,“鬼魂”段奕宏的讲述又在此刻戛然而止,随后又转入现世中俞飞鸿同女伴情同姐妹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与在外地教书的丈夫鸿雁传书的段落。能看出导演的本意是想在前世讲述里留个悬念来挑逗观众,殊不知现在的观众早就能猜到段奕宏与俞飞鸿肯定有前世情感纠葛,这点悬念的作用近似于无。而且影片的故事和节奏本就乏味无比,终于等到好戏要上演了,却又用无趣的现世生活将之生生截断,导演难不成认为观众的耐性还停留在十年前上世纪90年代的水准?

 

当观众苦苦熬过影片前三分之一的闷戏,“鬼魂”段奕宏再度出现将回忆拉到爱情故事的正题上时,却被爱情戏的表现方式彻底“雷”得外焦里嫩。导演完全抛弃了影视剧爱情戏中惯用的你侬我侬、柔情蜜语、矛盾碰撞、恩怨纠缠等通俗套路,而是企图用一种极度平静、极度平淡的表现方法,在男女主角几乎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形下来表现两人明明有爱、却不能去爱的纠结心理以及刻骨深情。于是,片中展现的爱情戏就成了这么一副德行——段奕宏将偶遇的俞飞鸿抢上山寨之后,无论段奕宏如何百般讨好,俞飞鸿就是一语不发,他也依然锲而不舍等着俞飞鸿被打动那一天的到来,波澜不惊的爱情戏简直能生生闷杀银幕前的观众。

 

正所谓物极必反,当观众极度无聊、极度乏味的情绪极度强盛之时,哪怕影片中有一点点异常的风吹草动,都能让观众找到自娱自乐的充分理由。所以,当片中段奕宏看到俞飞鸿静坐的美态,挥毫泼墨给她绘制了一副人物肖像,展现在镜头前,观众发现所画女子相较俞飞鸿脸型偏胖、模样怪异时,全场立刻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后来,当俞飞鸿终于开口说话,却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茶凉了,我再去给你沏上吧”,一开始观众还没太在意,后来发现俞飞鸿的台词竟然反反复复只有这一句时,终于在她第N次重复之时再度集体哄堂大笑,甚至在她下次再开口时,就有人高声替她说出这一“金句”。

 

本片中令人崩溃的搞笑之处还不止这些,当段奕宏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无法打动心上人之后,心灰意冷之下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俞飞鸿竟然跑到这个小庙旁边结庐而居,每天给他端茶送饭。段奕宏一开始完全无视,茶不饮饭不吃,后来有一次俞飞鸿打破茶碗,拾碎片时手被扎破,段奕宏给她包扎伤口之后,两人之间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段奕宏开始接受俞飞鸿的茶饭,甚至出现了他坐在禅房里抄写经文,俞飞鸿坐在床上给他缝衣服,闲来对弈围棋的画面,仿佛两人之间不是“我讨好你,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你却来讨好我”的冷战,而是一种充满暧昧、古怪之极的调情,这样的场景和气氛发生寺庙里,发生在僧衣僧鞋、脑袋光光的段奕宏身上,况且庙里原本还有一个老主持和小和尚,两人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在庙里朝夕相处,难免让观众爆发出一阵阵恶趣味的笑声。

 

大闷片竟然逼出观众的大笑果,相信这决不是导演俞飞鸿的本意,只是她过于执着于十年来让她念念不忘的原著小说《银杏银杏》,而小说中细腻微妙的心理刻画还原到大银幕上的难度又很高,甚至可以说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初执导筒的俞飞鸿却要勉强为之,结果影片一方面为了营造出一种平静之中暗流涌动的独特感情效果,而刻意减少对白、简化情节,一方面又加入大量画外音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结果就造成了故事不精彩,风格立不住的糟糕结果。导演本想用另类煽情感动人,没想到却让人看了无聊得发慌,根本感动不起来,还误打误撞戳中观众的笑穴,无论是对导演还是影片而言都是一个大大的讽刺。(文/列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