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到底值不值钱?
(2012-04-01 16:12:49)
标签:
油价房价耐克工资五粮液茅台投资南阳杂谈 |
分类: 见谁说谁 |
记得很清楚,1988年时,一瓶五粮液的价钱是180元。茅台大约卖过了200元。
当时大多数人的月工资在80元左右。俩月多工资买瓶五粮液,似乎也没有让人格外惊奇。至少,我此时穿着120元一双的耐克鞋,就无奢侈感。
现在,每月3000元的工资应该很平常,虽五粮液卖到了1500元,茅台突破了两千,一月工资至少还可以消费两瓶或者一瓶半这种玩意儿,但我却感觉太奢侈,消费不值了。
初次喝啤酒,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寒假打了个小工,包点心盒的那种。一个大两岁的女孩说,打工结束我们要庆祝一下,鉴于极其便宜且能模仿大人而助兴的考虑,庆贺饮品就选择啤酒,每瓶五毛——其时人们的月收入在30元左右。
现在的一般啤酒在5元——10元之间,涨了10到20倍,工资则涨了一百倍,但即便仍是喝啤酒,似乎还是要考虑一下价钱。至于已经卖到近千元的耐克鞋,我感觉很贵。
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涨价风,我分别在上海和南阳领略过。看满大街手拎抢到的锅碗瓢勺、油盐酱醋的人们,我只感与可能紧缺的物资相比,钱确实多到没用了。媳妇家当时以3000元的投入,抢到一台18英寸的彩电,此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让家人很有成就感的事。但如今3000元可以买到的彩电,足以让那时的人目瞪口呆。且若以近30倍的现在工资去买台彩电,你敢出手吗?
在月工资登上120元的某个时期,我的花费甚至趋零:上班骑自行车没有的士可打;看病不用花钱;房子父母已给解决,换新房只看单位——没有商品房可买;除了喝酒,也无洗脚、按摩、卡拉OK可去。但吃喝一项,恰恰此时全有公款,而且吃毕顺手拿走的香烟之类,让本人唯一一项个人消费也基本不用再掏腰包。呼朋唤友去家里吃喝的次数不多,基本限于逢年过节;通讯工具是单位电话,私人电话很少,也无BB机可用,更无手机供随时传唤。。。攒点钱做其它用?似乎没啥目标。
1987年左右,我看过一篇国内各省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电数量的调查,位居前列的是西北、西南的部分省区,上海、北京的位次反而靠后。这让我不解很长时间。百般思考之后的原因可能是:经济和文化共同落后的地区,没有沪京已经风行的旅游支出;没有丰富多彩的各类演出可供赶赴;时尚穿着的追求和满足也未勃发;家内外的饮食估计也较单一。。。。诸如此类,那就只能把钱花在购买家用电器上了。
即如现今我每月的固定花费而言:汽车油钱加停车费,一千元出头;招待市内外朋友吃喝玩乐,数千元;物业费,数百元;通讯加网费,数百元;每俩月去趟国内城市或者在南阳——深圳之间来往,数千元;每年去趟国外,数万元。。。。。似乎也紧张。
所以,单看收入增长,而不看支出的项目在增多,无法理解钱对生活的逼迫。
大约是1996年左右,我在北京和的士司机聊天。当时开出租车还属于高收入阶层,的士司机不否认这一点儿:“上班工资每月才800块,现在能挣几千。但现在我却没有那时候敢花钱。”因为,“工资虽低,但到了每月的那一天,我总会有800块钱可以拿回来。开出租却不行,有个啥事歇车,就分文没有。”
现在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预期。如果未来靠不住,现在就会慌张。
有一段时间,我在惠州经常和一帮朋友打麻将,其中一位着装不新,尤其是他的手机,外形残旧。众人都不堪入目,时常催促他更换一部,该人终于表态:明日就买。次日晚上再见,其进屋就惊呼:手机太贵了,随便看中一部,价格就是一千多,所以,没舍得买。
我们打的麻将大小,每场输赢基本都在四、五千元。此人那段手气欠佳,每场输够此数的频率颇高,但并无揪心之态。他的经济状况也不会顾虑此输赢数。
我分析,买手机心疼、输钱却无所谓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消费,后者是投资。消费掉的钱是不会回来了。但投资进去的钱,却可能带着滚滚利润奔回。
放眼看看周围,有多少东西因了投资的企图而价格猛涨?房子不说了。其实为了疏通关系的请吃请喝,包括奢侈性消费,都有投资的企图,那至少是企图通过该种投资来换取他人的认可。
当生活不能真诚和平静的消费时,我们难于判断价格和价值的真正高低。就如脱离了普通人生活的高官和专家难于体会到民众的辛苦一样。因为只有平民百姓才无能力回避日常增加的基本支出、没权利坚定地把握住未来,更无多余的财富去期望投资带来的丰厚回报。
本博自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