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味浓郁的包饺子
(2011-06-20 11:37:31)
标签:
饺子炫富战争文革烹饪美食电影红楼梦医圣张仲景方便面南阳杂谈 |
分类: 吃心妄想 |
如果想让左邻右舍准确接收到伙食有重大改善的信息,在北方,非包饺子莫属。当然,这是多年前的事了。
以南阳为例,好吃的伙食中,除了饺子,还有卤面条和蒸干饭,后两者制作时都没啥动静,蒸干饭且以有四菜一汤相伴才像个样子,耗费大而成效不“显著”,不做也罢。
据说,某个家长在屋里闷声做好卤面条后,终于按耐不住而跑到院子里四窜着大喊:“二妮,还不回来吃饭,卤面条早就做好了。”懂事的孩子此时即便就在屋里,也要压抑着内心喜悦,悄不做声,一任老爹“卤面条”的宣告就如党的政策,频频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间。
在收入相当也没更多钱去吃的年代,人们也不愿落后于别的人家。那时候众多的笑话都是有关吝啬鬼的,不像现在,人们为之非议的则多是“炫富”。
饺子和包子、馄饨同属一系。包子头小肚子圆,长相憨厚,略偏于蠢,分量大,难以盛进碗里端着吃,不似饺子,饭菜一体,搭配适宜,个头适中,吃的严肃,因此,包子只能算个零食,不便成为正餐。
馄饨华而不实,其中的馅少到仅具装饰意义,不值钱的面皮倒是铺张,花枝招展的得意忘形,再加大半碗都是汤水,只可勉强视作点心吃掉。
饺子的容貌却俏丽,曲线玲珑,肤白而细腻,内在丰腴加衣服贴身,手捧一碗,端详良久,心里叹一声:这顿饭就交给你了。
包饺子是一场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历时又长的人民战争。
首先剥葱、择韭菜,或者将萝卜切片、煮熟、再用布包起来挤干水分,就是一部厚重的鸿篇巨制硬实实摆到了众人面前。晾干这些蔬菜当以置放在院子里速度最佳,如此,包饺子的事实,断然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
上述活不重,以家里各类老人从事为宜。
擀面皮、拌馅,活不重不轻,但事关口感,具有较强技术成分和责任,一般都有家庭主妇担当。剁馅是个严重的体力活,则必有家中正壮实的男主人搞掂。
作为个小孩,没有体力、技力插手,正确的做法就是以做作业之类掩护,竖耳静候参与包饺子者的大声呼唤:“包满了,再拿个拍子来。”这声吆喝也构成对外传播的一小部分,而对我来说,能出上这份力,除了证明没有白吃外,也因知道今天饺子量足而先感踏实。
在略微长大时,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需陪着聊天,我就短暂承担起剁馅任务。
剁馅的艺术彷如演奏,音量足以传达,以此透出剁馅人充沛的体力。节奏也需欢快,这个反映剁馅人的精神状态。时长不可太短,除了显示精耕细作之烹饪追求,也暴露馅肉用之多寡,包括整体投入规模。
整个包饺子活动的宣传高潮尽在剁馅环节,形式张扬然唯有刀声,听着聒噪却实质低调,不用借助丝毫满院子喊“二妮”回家吃面条的那种方式,但仍可立马引发街谈巷议,实属“此处有声胜无声”。
真正进入吃饺子环节后,其实乏味,我许多年都搞不明白为啥期待的饺子真去吃了,也就一碗了事。八十年代初复映电影《红楼梦》时,一个没看过的老工人毫不后悔:“最后不就还是好人胜利,敌人失败,没啥看头”。作为一场盛大活动的结尾,已经预知的最终的吃,莫非与此相仿?
犹如港片在结束后会出一些片花,大人的包饺子活动全面停止之际,小时候的我在开始吃时也启动了个人巡演:端碗饺子满院子乱串,是为自己补充的花絮类宣传。尽管此过程拥有被别人尝吃的风险,但大多人以赏赞为主,小孩子也不过夹一只尝尝即毕。想想现在的明星巡演,不是被熊抱,就是遭索吻,当年若遇上这些人,岂非将我饭碗抢了就跑?
饺子系南阳人医圣张仲景发明,其当时看到在严寒的“冬至”,许多穷人的耳朵都冻烂了,遂开一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方,将相关药材熬熟切碎,辅以可食香物,再以面皮若耳朵状包之,取名“娇耳”。耳朵烂者食后便好。此后连绵,“娇耳”也渐成“饺子”. 此典故证明,饺子原先的功用并非满足美食,在面皮掩护下,其中的滋味只有吃者自知,一律的只是外部可感的剁馅包饺子动作,宣传的意味领先。
如今钱多时间少,超市里的速冻水饺又触手可得,别说包饺子没人干,就是吃饺子也和吃方便面沦入一类,都象征着生活的极端不堪。如果你确实听见了哪家有剁饺子馅动静,则最大可能是,要么夫妻刚有过一场恶炒,要么与四邻矛盾,刀在案板上当当作响,只为解气。
本博自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