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为什么唯有泰山石敢当?

标签:
转载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http://www.gss.org.cn/ZX/SW/2015/01/19/11515358097.html中国观赏石网)
为什么天下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带着这个疑问进行了初步探索。讲清这个问题对弘扬泰山文化,提升泰山石知名度都有巨大作用。
泰山流传着一个众人皆知的民间故事:泰山脚下有勇士,姓石名敢当,武功高强,勇于为百姓出头除妖。久而久之,山中百姓便把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立于宅院中,作为镇宅之宝,以求辟邪驱鬼,出入平安。
石敢当被塑造成武将模样,也与其传说中的原型有关。清《泰山志》卷十九《逸事记》引《说郛》云:“凡阳宅冲处率树小碣,曰泰山石敢当。石敢乃五代时勇士,……遇变,遂与左右格斗而死。”在传说中石敢当被视为武将,故民众多将其尊之为“石将军”。如清代《集说铨真》称:“石敢当本系人名,……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将军。”对民间流传的石敢当,有赞诗云:“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捍冲道路三叉口,埋没泥途百战身。铜柱承陪闲紫塞,玉关守御老红尘。英雄来往休相问,见尽英雄来往人。”也是将其作为武将加以称颂的。缘乎此,民间造像多将石敢当饰以武将装束。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在唐代以前,“石敢当”一直作为建筑物的奠基器物,唐以后,其功能从“镇宅”转变为“辟邪”、“化煞”。据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至南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在福建莆田发掘出的一块唐代大历年间的“石敢当”上,就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的字样。
从明代开始,“石敢当”习俗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泰山是历朝历代皇帝封禅拜山之地。自古以来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 “石敢当”之上加上“泰山”二字,使“石敢当”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气势,更受民众的欢迎。从此以后,“泰山石敢当”习俗以山东泰安地区为中心,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配天作镇”的,东岳庙里的东岳大帝手里所执的就是作镇之圭。而且泰山之镇与其它山岳不同,它威力无比,镇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由于泰山有镇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来镇宅安宅,当然会鬼邪俱逃。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一起,盖因如此。
“泰山石敢当”体现人们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
在种种应用在民宅的“辟邪物”中,“泰山石敢当”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将“泰山石敢当”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的习俗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还扩散到东南亚各国和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 2006年5月20日, “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们认为,“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其文化内涵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2007年3月26日以《“泰山石敢当”为华人祈福》为题报道了“泰山石敢当”习俗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报道称:在北京的四合院,有高约四尺的“泰山石敢当”;在闽粤沿海,它与风狮文化相融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有的在石狮上雕刻“泰山石敢当”字样,有的在文字上搭配北斗七星、狮子衔剑等图案;在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出现了塔形“石敢当”,居民以许多石块砌成将近十层的石塔,以止煞驱邪”。台湾同胞历来也都把“泰山石敢当”看作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在日本,“石敢当”雕刻遗存共有600多块。在泰国首都曼谷,多处庭院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在马六甲众多的店铺门,都有“泰山石敢当神之位”的碑石。在马来西亚,“泰山石敢当”矗立在槟城蛇庙外……2005年4月22日,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奠基,其奠基石就来自泰山。另外,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的基石也都特意选用了泰山石。
泰山石文化源远流长。《诗经.鲁颂》中歌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历代文人咏唱泰山石的诗文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末曹植的《驱车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泰山六首》和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咏泰山石》。曹植赞美:“神哉比泰山,五岳专其名。上有涌醴泉,玉石扬花英。”李白写泰山极顶的奇石:“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李德裕对美石十分喜爱,他写道:“摇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他的另一首《题奇石》诗写的也很美:“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石的观赏收藏历史久远。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就有了石珠项链、松绿石、玉石饰物,关于泰山观赏石的记载,在《山海经》、《魏书》、《池北偶谈》、《西清砚谱》等典籍中,俯拾可得。明代万历年间编写的《素园石谱》中录入泰山奇石二枚,其中一枚为秋泉真人所藏,元代赵孟钆渫加降溃“奥从混沌元气判,自然凝结非琢磨,人间奇物不易得,一见大呼争摩娑。”足见此石之奇美。
千百年来,“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等典故词谚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内容。泰山石敢当历朝历代被广泛地应用。上至帝王,立石封禅,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至团体,立石祈福,以求石来运通,石来业兴;下至庶民居家,立石镇宅,以求家庭和睦,人财两旺。
泰山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国家、商家、村落、家庭都将泰山石作为庇护石,泰山石这方神灵之石,必将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寄托。